论陶渊明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清新著称,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自然的极致美、写意的意境美、情感的契和美、生活的诗化美和理趣的和谐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田园生活,“自然”是他创作的最高准则,他的诗歌以自然为审美极致,追求一种超脱现实、精神放纵的美。他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领悟到了自然的恬静、潇洒和自得其乐,使他的田园诗充满着诗情画意,呈现出自然的极致美、写意的意境美、情感的契和美、生活的诗化美和理趣的和谐美。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开创了田园诗的艺术境界,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在功利的现代社会中,陶渊明的诗歌能够安抚人们骚动的内心,构建和谐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自然的极致美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具有自然天成的审美意趣。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把自然美看成是美的最高境界,要求朴素、清淡、不假雕饰。中国古代诗人常常纵情山水田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众多意境美妙的山水田园佳作。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主要是清,清淡、清幽、清远,展示出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是自然的清新和纯朴,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恬淡心境率真地抒发,一切仿佛都是自然流露。
二、写意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山水画追求具有诗情的意境,而不是自然景物的真实,以自然美比附人物的才情、气质和风度,传神写意,以诗的意境作为内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同样追求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给人一种闲雅之感,在田园生活中,诗人自由的心性得以舒展,自然与心境契合,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诗人将平淡无奇的劳动场面,借助平淡而清雅的语言将田园勾勒成一幅充满情感的生活画面,这种闲雅的生活画面建立在“愿无违”的基础上,在劳动中建立起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是那么真切,使人顿生一种细腻的美感。
三、情感的契和美
陶渊明的诗文经久不衰的原因不仅在于他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以自然为审美极致,更在于陶诗同他的思想,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为人率真高度统一所体现出的天地万物合一的美感。这种高度契和的美感主要体现在情感的抒发率真而自然和物我合一的神韵的流露。
四、生活的诗化美
在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用浅显古朴的语言真切形象地写出农村生活的气氛,陶诗的语言虽近于古朴,但也有其精炼之处,行文中也洗净了一切芜杂的成分,陶诗语言既朴质又精炼,往往带来的是高超的技巧效果,从而显示语言上的特有品质从而能把自然之法发挥到极致。陶诗的自然、真淳的特质以写意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等外在形式表现的,语言自然质朴中偶见典雅之词,用典雅隽美的语言来表现平淡生活。
陶诗中语言相互中蕴含精雅,平淡中可见绮丽的特质,读来平淡却回味无穷,美在其中。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盛夏.林木的清爽宜人,阴凉并无形状,但诗句中一“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凉的林荫下贮有一潭清泉,且“林”字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堂前的树木之多,空间多少,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其中“弄”字极为寻常,但却微妙地写出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
五、理趣的和谐美
陶渊明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在隐逸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愉悦,成功的将精神的放纵与生存的理智进行了和谐的统一,让读者在欣赏他的诗文时既欣赏到他的放纵傲骨的个性,也体会到他对生存深沉的哲学思考。
六、结论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田园生活,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色开创了田园诗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美学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审美视野,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广阔而情味独特的天地。人们从陶诗中体会到了美的存在,领悟到诗歌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在功利的现代社会中,安抚人们骚动的内心,构建和谐健康的人格都有积极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