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别争了,你买到的娃娃菜就是“白菜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别争了,你买到的娃娃菜就是“白菜心”!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8TPJS2C055619ZB.html

娃娃菜,这个餐桌上的常见蔬菜,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市场上买到的娃娃菜总是那么小?本文将为您揭示娃娃菜的起源、发展以及那些关于它的争议和真相。

娃娃菜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其袖珍的外形,甜嫩的口感,独特稀有,初上市后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消费者青睐、市场有需求,土地就有产能,进入21世纪后娃娃菜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发展至今,娃娃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餐桌上极其普遍的蔬菜之一。

从“独特稀有”到“极其普遍”,一直没变的除了消费者对娃娃菜的喜爱,还有从未停歇的疑问和争论。

“娃娃菜到底是啥?”;“娃娃菜是大白菜吗?”“都是娃娃菜为啥味道差距这么大?”......
“娃娃菜是没长大的大白菜!”;“娃娃菜是一种珍贵的蔬菜品种,可不是普通的大白菜”;“娃娃菜是白菜发的嫩芽”;“嘘,娃娃菜是转基因”......
“即便长得差不多,娃娃菜也有真有假,需要辨别”;“嗨,真正的娃娃菜早没了,现在都用白菜心冒充,太坑人”;......

网络坊间,诸如此类,各种说法,让消费者越来越迷糊,不知谁对谁错,那真那假。

作为一个农业人,今天就剥丝抽茧的给大家把娃娃菜讲清楚,让消费者了解透彻、吃的明白。

安徽某地娃娃菜收获场景,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样

首先明确一点,从开始到现在,以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娃娃菜都是白菜,以市场角度来看,娃娃菜起源于一个人为定义的概念。

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市场上并没有“娃娃菜”一说,而关于娃娃菜的起源的主流说法有两种,分别介绍如下。

起源之一:农业生产问题诞生了娃娃菜

我国是白菜生产大国,有着悠久的白菜种植历史和庞大的种植规模,从事白菜种植的朋友们都知道在白菜种植生产过程中,偶然会出现白菜植株侧芽生长的情况(白菜储存期间侧芽也可能生长)。

白菜茎部有顶芽和侧芽,顶芽为运动芽,侧芽为潜在芽,一般情况下只有顶芽能萌发并最终发育成正常的白菜。

而因品种特性或出现种植不当、病虫害侵染、白菜顶芽受损等情况下,作为潜在芽的侧芽就会萌发,侧芽早期萌动会影响白菜正常包心,结球前期侧芽萌动,则会招致叶球崩裂,均会影响白菜商品价值。

侧芽娃娃菜

因此白菜长侧芽,是妥妥的农业生产问题,不过也正是这个农业生产问题,或诞生了最初的娃娃菜。

白菜侧芽萌动后,可以最终生长成个头较小且叶片甜嫩的“白菜”,当前种植白菜的农民朋友应该吃过,味道不错,而根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余阳俊老师的说法白菜的侧芽菜就是最初的娃娃菜。

据悉,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从国外引种了一个白菜品种,种植该白菜品种的农民发现,该品种比其它白菜品种更容易产生侧芽菜,或许是主动为之或许是挽回损失,农民把侧芽菜推向市场,没想到这种菜在市场端反应良好。

随后少部分农民开始专门种植该品种,并通过去除顶芽的方式,促进该品种侧芽的生长,以产生更多的侧芽菜,侧芽菜迷你袖珍如小个白菜一般,被亲切的称为娃娃菜。

起源之二:“变废为宝”诞生了娃娃菜

种植白菜的朋友都知道,除非你管理的特别好,否则在白菜收获时一定会存有一定比例“次品菜”,比如出现病棵、小棵或包心差的白菜。

显然这些“次品菜”商品价值极低卖不了几个钱,甚至有的菜农直接让它们烂在地里。

不过虽然在大众眼里它们是“次品”,却让白菜收购商发现了商机。

据娃娃菜业内人士透露,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地白菜种植区收获时,出现了大量的“次品菜”,当地白菜收购商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这些菜,通过简易的加工,只保留了次品菜的菜心,并加以包装以“娃娃菜”的名号推向市场。

市场需求促生了“专用”品种

不论娃娃菜到底起源于以上两者哪一种,不难发现,最初的娃娃菜均只是概念,而这个概念赢得了市场,市场开始对娃娃菜有了较高需求。

菜农开始寻求种植娃娃菜,但以两种起源都不足以支撑市场庞大的需求,而若用正常的白菜加工娃娃菜显然得不常失。

毕竟整个产业链都看到了商机,部分种子企业开始寻求植株较小的白菜品种。

这里就出现关于娃娃菜传播最为广泛的故事了。

春月黄白菜

1999年韩国人张昌顺发明培育出植株是正常白菜1/4——1/5的袖珍型小株结球白菜,由其前同事尹准喆以个人名义销往中国,当时该品种的进口编号为“CC-01”,进入我国市场后取名“春月黄”。

当前普遍认为,“春月黄”是我国第一个娃娃菜“专用”品种。

随后的时间里,从国外引进也好,在国内选育也罢,目前国内已有十数种主流的娃娃菜“专用”品种,比如黄心的“春月黄”、“夏娃”、“冬娃”、“春秋35”,橘红心的“九千1号”等等。

但是!

这些娃娃菜“专用”品种收获后的模样,均不是你在市场上买到的娃娃菜。

你买到的娃娃菜都是“白菜心”

当前所有的娃娃菜“专用”品种,在植物学上都是袖珍型小株结球白菜,但即便再“袖珍”,一颗成熟的白菜也要两三斤重。

而市场上的娃娃菜重量在150——300克,大家说为什么?

没错,即便是“专用”品种,娃娃菜采收后也需要加工,严格意义上讲娃娃菜就是一种去外叶后的加工蔬菜。

用图解释问题最直白,看看上图,那就是“春月黄”采收后的模样。

事实上,任何娃娃菜“专用”品种,从田间到货架大多会经历两次去叶加工程序。

第一次在收获时,去外叶只留叶球(注:也可能不加工直接销售给收购商;若直接销售或在田间直接加工成娃娃菜),第二次上市前,去一部分球叶,加工成符合市场标准的娃娃菜。

总结一句话,虽然有娃娃菜“专用”品种,但你买到的也是“白菜心”。

文章最后解决几个疑问

  • 娃娃菜有真假吗?

  • 娃娃菜起源时是一个概念,约定俗成是“专用”品种加工后的菜心,所以有无真假需要看你怎么定义娃娃菜。

  • 为什么娃娃菜味道不一?

  • 生产娃娃菜的“专用”品种不止一个,不同品种或有不同风味、口感;生长环境、种植管理的差别或会导致同一品种有不同风味、口感;你可能买到了“变废为宝”的娃娃菜。

  • 市场上有普通大白菜加工的娃娃菜吗?

  • 可能性不大,虽然当前种植娃娃菜的产值比普通大白菜仍高一些但是差距已经不大了,而用十几斤一个的大白菜加工成150——300克的菜心,浪不浪费咱先不说,加工难度的增加是不是相应的工费也要提高,所以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当然若遇必须“变废为宝”的情况例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