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吉尔之死》: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后的18个小时
《维吉尔之死》: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后的18个小时
《维吉尔之死》是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代表作,通过描绘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临终前18个小时的经历与反思,展现了深刻的文学、哲学和人生思考。
《维吉尔之死》是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代表作,讲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临终前18个小时的经历与反思。
故事背景设定在古罗马时期,维吉尔生命的最后阶段。维吉尔身患重病,乘船跟随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舰队从希腊返回意大利。在海上,他饱受晕船和病痛的折磨,但海浪和微风也给他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松弛感。
船只抵达布林迪西姆港,维吉尔被抬进皇帝的行宫。在漫长的黑夜里,他躺在病榻上,回顾了自己的一生,陷入了难以解脱的矛盾与痛苦之中。
维吉尔认为自己的作品《埃涅阿斯纪》虽然鼓舞了人类,但同时也对人类的精神起了麻醉作用。他决定烧毁这部手稿,因为它脱离了现实,那种美在他看来已经没有意义。
第二天清晨,两个朋友来看望维吉尔,他们就当代文学展开了争论。维吉尔要求朋友们帮助他烧毁《埃涅阿斯纪》的手稿,但遭到拒绝。奥古斯都皇帝得知此事后,指责维吉尔出于嫉妒不愿献出作品。维吉尔无奈交出手稿,但委托朋友在其死后予以出版,也可以说是他原本希望销毁,但最终因外界压力而妥协。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弥留之际的维吉尔,似乎出现了幻觉,他似乎目睹了整个地球的创生,具有浓重的迷幻色彩。他的意识逐渐模糊,与动物、植物、星辰、大地等一切事物合为一体,共在于永恒之中。
小说中,维吉irl决定烧毁《埃涅阿斯纪》的原因涉及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挣扎和对自我的反思。维吉尔作为一位诗人,在创作《埃涅阿斯纪》的过程中,可能沉溺于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反思这种沉溺是否真正有意义,是否真正反映了人性的本质。维吉尔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可能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这种丧失不仅体现在他对周围人的感情上,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苦难的无动于衷上。
他感到自己无力施加实际的救助,无力做出爱的实际行动,只能顺从于污秽而僵滞的记忆和美丽的图景,旁观着人类的苦难和世界的进程。
决定烧毁《埃涅阿斯纪》,是维吉尔对过去自我的否定。他认为,《埃涅阿斯纪》是他过去沉溺于“美”和丧失“爱”的能力的见证。他想要通过烧毁这部作品来否定过去的自我,表达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和忏悔。
米兰·昆德拉说:正是在这黑色的年代,他写了《维吉尔之死》,灵感来自维吉尔决心摧毁他的《埃涅阿斯纪》的传说——这是以小说形式书写,以小说艺术为对象的一场庄严的告别,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次“私人的死亡准备动作”。
这部关于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个人命运的小说,通过维吉尔对自己作品价值的怀疑和反思,表面上提出了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问题,实际上,是以文学方式展现出的维吉尔最后18个小时的挣扎与痛苦,并且用丰富的诗意语言和韵律句子,来描写人类在面对命运和死亡时的精神困境与救赎之路,完全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哲学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维吉尔之死》
9.0
[奥地利] 赫尔曼·布洛赫 / 2024 / 译林出版社
书名:维吉尔之死
作者: [奥] 赫尔曼·布洛赫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Der Tod des Vergil
译者: 梁锡江 / 钟皓楠
出版年: 2024-11-1
页数: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