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基础理论:水湿痰饮的形成与治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基础理论:水湿痰饮的形成与治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8/16/39572415_1132533474.shtml

导读:水湿痰饮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病理概念,它不仅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还可能导致多种复杂的病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水湿痰饮的形成机制、致病特点,并介绍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水、湿、痰、饮?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

水湿痰饮是一个物质的四种状态:

湿是最轻的,重一点为水,水稠一点为饮,再稠一点为痰。

打个比方:

水蒸气是湿→小水滴是水→稀饭是饮→干饭是痰(水熬干了)。

“痰饮”分为有形和无形。

有形之痰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

如咳出的痰液(看得见的)、没咳出的,能听到痰鸣音(听得见的)、皮下可触摸的痰核、瘰疠(摸得着的)。

无形之痰看不见、摸不到、听不见,但有证可循。

如梅核气,咽喉部有异物感、咽不下去、咳不出来。

对于梅核气,单味威灵仙草15克加水煎煮当茶饮,就十分有效。

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碍气机,妨碍气血运行。

  2. 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产物,形成后会更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1. 扰及心神

痰饮为浊物实邪,而心神性清静,当痰饮,随气上逆,容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或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头上的器官必须清,所谓耳清目明)

症状:

  1.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痰饮一旦产生可随一身之气流窜全身,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纷繁的病变。

水湿痰饮是怎么形成的呢?

肺、脾、肾,直接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当它们的功能出现异常,就会产生水湿痰饮。

特别是脾,脾为后天之本,在我们之前的内容里就多次强调,脾胃是根本,在水湿痰饮的生成上,它同样担了很大的一份责任。

如果身体里的水液太多,脾来不及运化代谢,时间一长就自然形成了脾湿。湿气淤积在身体里久了,就变成了黏稠的痰,脾湿又升级变成了痰湿。所以有一种体质叫作痰湿体质。

脾有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

舌质淡红,舌苔白厚,就是寒湿;舌质暗红,舌苔黄腻,就是湿热;舌头边缘通常有齿痕,那是因为脾湿后舌头变胖了,卡在牙齿上,时间久了就有了齿痕。

《伤寒论》里有一个祛湿健脾的经方,叫“温胆汤”。可以喝,也可以用来泡脚。

脾湿严重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喝药的效果有时反而不如泡脚好。

温胆汤

配方:半夏15 克,茯苓15 克,陈皮15克,甘草5克,枳实15克,竹茹10克,大枣15克(撕开),生姜15克。(如果泡脚就不要大枣,此方计量来源于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

药理:半夏是降胃气的;茯苓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补中;枳实泄满而祛湿;竹茹降逆止呕,清热除烦。此方最好连续服用 10-15 天。

药效:这个方剂不但祛湿,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效用,就是安神。尤其是针对那些因为紧张而出现的症状。比如孩子面临考试了,压力大,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奇怪感受,这时用温胆汤就有特别好的效果。因为痰湿生怪病。这个方子在古时候经常用来治神经症的。

方丨药理丨药效

最后说一下,红豆薏米汤虽然除湿,但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因为薏米仁是凉性的,对于脾胃虚寒和有寒湿的人来说,长期食用,胃会更寒。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没什么补药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千万别盲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