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坐”:中国坐具千年演变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坐”:中国坐具千年演变史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4172733_121200878

在中国,坐具的发展演变不仅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更折射出中华礼仪文化的变迁。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这一变化历时数千年,见证了民族融合与文化演进的历程。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们的一举一动、一站一坐都极富讲究。如今复古之风盛行,无论是装修还是家具设计,都少不了中国古式的礼仪元素,特别是在坐具方面,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席地而坐:源远流长的传统

坐具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夏朝到西汉时期,人们普遍采用席地而坐的方式。由于当时尚未发明椅子,人们只能用席子、破布等物品垫在膝盖下,以隔离地面。

席子的历史可追溯至约7000年前。古人为了提高坐躺的舒适度,避免潮湿与寒冷,将茅草、树叶、兽皮等制成垫子铺在地上,创造了最早的坐席。进入夏朝后,匠人们又将竹筏和青浦团制成厚垫,作为坐垫使用。

在西周时期,坐席已成为身份的象征。《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礼记·礼器》中也提到:“天子之席五重,而诸侯用三重,大夫两重”,这都说明了坐席的阶级功能。

在席地而坐的年代,人们最常用的坐姿是“安坐”,即膝盖放在坐席上,小腿放平,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这种姿势既稳重又气派,深受上层社会喜爱。此外,民间还流行“箕踞”和“盘坐”等较为随意的坐姿。

秦朝时期,为了使坐姿更加舒适,人们发明了凭几。凭几多为弧形,人们可将凭几放在膝盖前,将手肘放在凭几上,以减轻下半身压力。凭几同样具有阶级色彩,不同地位的人使用不同材质的凭几。

坐具变革:时代的转折

南北朝时期,国家征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高型坐具开始出现,椅子、凳子、胡床等家具逐渐普及,对传统的席地而坐形成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大多数人仍坚守席地而坐的传统,但少数上层人家已经开始频繁使用高型坐具。这种交替使用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宋朝才发生根本性转变。

垂足而坐:舒适与礼仪的融合

宋朝时期,手工业高度发达,商业迅速发展,高型家具已深入普通百姓家庭。宋代的家具具有隽秀文雅的风格,坐姿也更加规范,注重礼仪与得体。

元朝时期,统治者崇尚武力,不再重视站坐礼仪,坐姿基本以舒适为主。直到明清时期,儒家文化重新确立正统地位,针对新出现的垂足而坐制定了诸多新礼仪。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凳类家具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长凳、圆凳、绣墩、官帽椅、靠背椅等各式坐具。这些椅子不仅制作水平高超,艺术内涵深远,而且功能和种类极其繁多,同时具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结语

中国的坐具发展史不仅体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从周朝时期的礼仪色彩到胡风元素的融入,再到现代沙发、躺椅的普及,坐具的变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了解古代家具的发展,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古人的生活方式,更能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参考资料:
-《中国物质文明史》
-《周礼》
-《中国家具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发展历史》
-《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新京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