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事件大反转!大呼“又被骗”背后,还该反思什么?
“胖猫”事件大反转!大呼“又被骗”背后,还该反思什么?
随着警方公布调查结果,21岁男子"胖猫"在重庆长江大桥跳江身亡引发的舆论事件,终于真相大白。我们为逝者哀伤,但事件反转后人们也不胜唏嘘。
调查查明,谭某和"胖猫"以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互见亲友,并在一定范围公开双方恋爱关系,经济上互有往来,共同攒钱谋划未来生活,双方存在真实恋爱关系,谭某未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恋爱为名骗取"胖猫"财物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犯罪。
"胖猫"姐姐刘某多次发布"胖猫"与谭某私聊记录、转账截图等个人隐私信息,购买流量扩散传播提升热度,导致谭某被网暴,调查过程中,刘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并认错,警方将根据进一步的调查情况依法作出处理。目前,胖猫姐姐多平台账号已经被封。
一段平常的恋爱关系,经幕后"导演"操控,演化成了一场侵犯隐私的大型网络暴力。回顾整个事件,当初,长江大桥上堆满的鲜花与外卖,是网友们对"胖猫"逝去的同情,是网友们信息不对称下的"选边站"。如今真相大白,大家才发现,因为不明真相,自己当初的好心竟汇聚成了汹涌的网络暴力"流量"。
"胖猫"事件定分止争,但带给我们的反思或许才刚刚开始。近年来,一些博主事先精心策划,以示弱卖惨收割流量,事后让网友们大呼"又被骗了"。这让人不得不反思:为何真诚总被辜负?为何善良总被变现成流量?又该如何避免?
让子弹飞一会儿
当心沦为流量的"猎物"
近年来,通过网曝诉诸广场审判,越发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上公堂,讨公道"。其本源的动力与依凭,无疑是那种质朴的善恶观、道德热情。这一机制,在"斩获颇丰"的同时,所伴随的误会、误伤,失准、失控,也越发让人付出了高昂代价。
"胖猫事件"的闹剧,并非偶然,而是网络"广场审判"内在缺陷的必然爆发。从思维模式、群体心智以及技术手段等层面审视,其似乎注定了没有足够的可靠性可言。
包括"胖猫事件"在内,梳理以往翻转的网络热点,我们其实很容易发现其内在的共因。首先,"有热情而无耐心",等不及那几天的官方调查时间,键盘走在"真相"的前面;再者,"套用模型取代了独立思考",为了便于在最短时间内"看懂"一件事、一个人,一些网友惯于"归类""贴标签"而等同视之,诸如"渣男""捞女"等等,好用的概念却未必准确;此外,也该看到,社交平台上各路"节奏大师""提线师",同样经常扮演了兴风作浪的不光彩角色。
很多时候,围绕热点事件的网络"审判",俨然就是一场"价值观投票"和"喊麦大赛",弱者与悲情的一方每每能够赢得同情分,而声量更大的一方也能够阶段性构成一股碾压性的力量。当不同的声音,无法公平地同场、同时质证交锋,而只是先后出现、各擅胜场,"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么或许就很难有"真相越辩越明"的正循环。
或许,只有真正让网络心智成熟到足以匹配旺盛道德热情的地步,舆论才不至于被少数人操弄,网曝才可不至于滑向网暴。
真相浮出水面,需要时间沉淀。越是后真相时代,越要有等待真相的耐心。用冷静对抗狂热,用关注代替争吵,"让子弹飞一会儿",当是所有人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追逐流量不可脱离事实
社交媒体平台应有所作为
回溯"胖猫"事件的发酵过程,不难发现,正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助推和引流,让此事一度在"五一"假期的热搜榜上"霸榜"。
平台发展"流量经济"无可厚非,但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每次都"慢半拍"。追逐流量不可脱离事实,一旦被流量裹挟,不仅"淹没"真相,更会贻害不浅。
如今各类网络平台的崛起,让大家可以一起学知识、追热点,寂寞得到了打发,眼界得到了增长。
但"流量至上"时代,平台每次对此类事件的"慢半拍"处理,往往会让网友们的真诚与善良"碎"一地。平台与博主虽然赢得了流量,却让网友在悔恨中"怀疑人生",发出"为什么又反转了"的灵魂之问。
像"25岁男子编造肝癌博同情""团队策划让凉山小女孩哭着卖苹果",以及此次事件,如果平台能早一步依法依规介入,被消解的社会信任或许就不会这么多。
当然,介入不代表不允许发声,而是平台可以对一些"网络拉锯战"派专人跟进,可以与当事人适当沟通,可以用技术手段进行提醒。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平台只要不掉进流量的"钱眼儿",正义被消费、同情被变现、真相被蒙蔽的次数一定会大大减少。
政策的"工具包"还要不断更新,不能总让网友被利用和消费,产生"又被打脸"的尴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懵圈"的状态,相关政策的"工具包"就需要不断更新,要在禁言、封号、整改、刑罚等措施上继续装补丁、修漏洞。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就"胖猫"事件来说,如何让"水军"在接单时就望而却步,如何让"吃人血馒头"的谣言不跟风出现,如何让施暴者不能换个"马甲"再次登场,都需要相关部门认真思考。如果是技术不足,就补齐技术;如果是规则不全,就完善规则;如果是执行不力,就加大力度。
被质疑占用过多公共资源
新闻媒体该不该报道这类事件
连日来,"胖猫"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声音各异的讨论和争议。尤其是在该事件占据了近日大部分的新闻份额之后,争论的话题愈见激烈也渐显共性。
有评论说到这类新闻报道不应占用过多公共资源,特别是其衍生出的公众现实行为会导致资源浪费,应该多利用在更有价值的方面,比如说被多次提及的梅大高速事件、河南大学礼堂火灾事件等。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持此类观点的人们应该是担心网络空间被过多私人化事件占用而影响大家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也或者是对私人事件被传播到公共空间存疑,再或是担心公众生存在"娱乐至死"的空间而落下对家国大事的关注。
但仔细思考之后,这种观点也并不全面。首先,"胖猫"事件不是普通感情问题,也并非黄色新闻、花边新闻,其事件发生始末是具有代表性、思考性的社会议题。
再则,说该事件挤压了其他新闻的报道也不太合乎逻辑。按照这样的说法就总会有新闻被"挤压",每个新闻的热度都不同,没必要非硬性排个高低。再者说如果公共事件真的被挤压了大家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我们要承认,看新闻也是个主观性极强的事,公众想去看什么自己会主动挑选,这份"关注"倒也不用等着媒体去"提醒"。
简而言之,媒体确有形塑公众新闻偏好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有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极强的效力,受众"魔弹论"在如今是否完全成立也未尽可知。最后,我们也能够理解另一种想法,这种想法是希望媒体少报道这类新闻多报道公共事件。
实际上,就算媒体按照这个观点报道新闻也难逃被攻击的命运。有声音就会说媒体主观性过强,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或是只报道"大事要事",对于社会议题视而不见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的生命是短暂的,与其争论哪种新闻应该被大幅报道或者是某新闻该不该被报道,不如趁着该新闻还"活"着多探讨一些实际问题。新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只体现在家国大事、国际实况等宏大议题上,也体现在牵系公众生活、伦理感情等春风化雨的日常上。
新闻一定是个努力让所有声音都呈现在公众视野的机制存在,从公众层面来说其意义就是为了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看得见他人也能更好地看见自己。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