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中的“桑榆”到底何意?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中的“桑榆”到底何意?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情绪低落的时候,我总是喜欢读一读刘禹锡的诗歌,收获一点小小的振奋。
刘禹锡被后人称为“诗豪”,他的诗有哲人的意志和诗人的热情,极具艺术张力,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具有傲视忧患、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
在刘禹锡的诗中,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被引用的频率非常高。那么,诗中的“桑榆”该如何理解呢?
还是先说说刘禹锡这句诗的由来和出处吧。
政治见解和诗歌风格相似,并称“刘白”的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彼此难得的知音。但二人经历坎坷,天各一方。
公元826年,二人在扬州第一次见面。公元836年,刘禹锡和白居易都居住在洛阳,两个人一唱一和,相得益彰。遗憾的是,此时的他们都已经白发苍苍。
白居易写《咏老赠梦得》,向刘禹锡吐槽年老的不便: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大意是说老年生活比较可怜,身体不好,也没有人怜惜。
刘禹锡收到后,马上写诗一首安慰白居易: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接着白居易的话题,开篇则说:“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对白居易的观点表示认同,并进一步赞同说,人老了,身体消瘦了,衣带常常紧缩了,头发稀疏了,帽子便自动偏斜了,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
这些话,与白居易诗中的叹老伤老并无二致。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刘禹锡并没有停留在伤老叹老的俗见上,而是提升一步说,人老并不是坏事,老有所长,阅历增多、经验丰富、为人沉稳……的的确确,老也不是一无是处啊。
更令人极其振奋的是,刘禹锡又写出了一句千古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提出了对人老的全新的看法:
第一,不要看夕照短暂,它形成的晚霞还能映满天空。
第二,虽然老年时光被“安排”在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但它却能展现出人生其他阶段所没有的光彩。
第三,既然黄昏的微霞尚能满天,老年人也能让幸福的光彩照亮了老年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中透露出的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的人生观,千百年来,不知激励过多少读者。
当然,在这句诗中还有一个难点:“桑榆”该如何来解释呢?
有人说,就是桑树和榆树啊!
这话只对了一半。
古人植桑树和榆树,是借以谋生、养老、传子孙。因此家宅周围必有桑榆。
古人的房屋比较矮小,太阳落山时映衬在天空的唯有桑榆,而有太阳落在桑榆树下的说法。后人以桑榆比喻人生事业、家乡、故里。
另外,据朱熹《诗集传》在《桑柔》篇中注释:“桑之为物,其叶最盛,然及其采之也,一朝而尽,无黄落之渐。”
也就是说,尽管桑叶繁茂,但是为养蚕所用,一朝就采光了,桑树没有像其他树木一样慢慢地掉光树叶。
古代文人见此情此景,感时伤怀,联系到人生的倏忽而逝,便容易滋生出感伤之心。后来,多用“桑榆”来比喻“人之暮秋、人生暮年”。
刘禹锡在诗中正是用到的,正是这个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