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初中:三大改变与三个应对方法
小学升初中:三大改变与三个应对方法
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面临着学习环境、课程设置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减轻压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小学生升初中面临的三大改变,并提供三种实用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小学升中的3大改变
升中改变1|功课量增加
在小学时功课相对较少,科目也基本上是中英数常4科,比较简单。到了中学后,要上的课堂种类增加了,科目分文科和理科,有历史有科学,当中很多科目是小学没有的。即便每一科老师只给学生一份功课,学生可能平均每一天便有4、5份功课以上,因此中一新生需要适应新的课程和学习安排。
升中改变2|与教师关系疏离
学科的增加除了导致多功课外,也导致老师增多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亲切感也许不如以往强烈。中学老师通常专注於自己的专业领域,实行“专科专教”,各科老师上完课就会离开教室,即使是班主任,没有课堂时也大多留在教师室备课,相处时间较小学少,师生关系也相对较疏离。
升中改变3|对新环境的恐惧
中学相比小学大得多,新生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害怕,例如如果要转换课室上堂,新生还未能了解不同课室的位置,还有学校的文化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此外,由于小学好友升上不同中学,旧有的友谊被断绝,但又暂时未找到新同学做朋友,会感到不稳,更容易焦虑和害怕。
当小朋友承受太大的压力时,可能无法入睡或食欲不振,坐立不安,无法静坐等,需要家长多加留意。
3招助孩子减轻小学升中压力
家长不要假定小朋友可以独自面对所有困难,有些家长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自己每天都陪伴孩子做事,已经做了9年的努力,终于来到中学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一切。事实上,孩子仍没有足够的能力,家长可以至少给孩子半年的时间,证明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减轻孩子升中压力方法1|订立工作时间表
中一新生首要面对的是海量的功课,家长应确保孩子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问,来完成作业和准备考试。订立工作表可以组织和追踪学习进度,更可以记录作业的截止日期、考试的日期和其他重要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做好时间管理,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需时调整计划,避免拖延。
另外,制定时间表时建议预留约1小时的玩乐时间,帮助学生平衡学习和休闲活动,鼓励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娱乐活动,又能够专注於学业,有助於减轻功课压力,提高学习动力,并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减轻孩子升中压力方法2|亲子谈心时间
家长可以预留晚饭后的时问,和孩子互相聊一下在学校的开心的事,又或者想说的话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聊天应是双向的,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在工作上开心的事,和遇到的种种问题,鼓励孩子分享心事,让他们可以主动说出所遇到的困难。
此外由於在学校,班主任未必有时间与每位学生聊天,因此家长可谓第一道防线,遇到任何成长、情绪等问题时,家长也能及早发现。
减轻孩子升中压力方法3|睡前伴读
在学校,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疏离感增加了,缺乏亲切感,因此回家后家长需要补回亲切感。家长在孩子升中后,睡前仍然可以预留时间一起阅读故事,根据孩子的程度和兴趣,选择中英文小说或名人传记,当遇到生字或晦涩的地方时,父母亦可在旁作出解说,除了有效增进亲子感情外,亦对语文学习有莫大帮助。
家长面对孩子升中3个贴士
小学毕业升中,不仅对孩子来说是跨越人生一大步,对父母而言亦至关重要,小朋友和大人都共同会感对压力,不好好处理只會变得焦慮。
贴士1:了解尊重孩子情绪
中一新生由於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不稳,特别是升上中学后,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已经长大,反而漠视了其情绪需求。爸妈应该专心注意孩子此时此刻的情绪和状态,尝试理解、尊重,并告诉他爸媽察觉得他现在好像很苦恼,是否有问题无法解决。
另外,专注、有连贯性地说话,能讓对方感到被受尊重,因此父母与子女对话时不要前言不对后语,并使用比较轻松,带有一种信任的態度和孩子沟通,令孩子有被接受、被了解和被尊重的感觉。
贴士2:莫与他人比较
升上中学后,孩子有更多机会认识新朋友,当中会有较优秀的学生,有些父母喜欢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进行比较,徒添孩子压力。每个小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步伐和独特性,不應該进行比较。尤其是升中后科目变多,内容也变得深奥。家长不应该要求一定要考第一,而是教导孩子尽力而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有好成绩固然高兴,而当孩子已经尽力了,也可以给予鼓励,告诉他已經尽力了。比较只會带来更多压力,如对要求孩子过高,导致他因为紧张临场表现反而变更差,严重甚至还会生病。
贴士3:寻求学校支援
很多中学为了帮助新生早日适应,会早在7、8月的开学前进行准备工作,举办迎新日活动,带领新生熟悉学校的重要地点,像是洗手间和小食堂等。另外,还会举办“模拟上课”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上课的氛围。这些活动持续1-2个礼拜,会邀请毕业生或升上高年级的学生担任老师,帮助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开学后,校方也会持续提供支援,有些学校会安排高年级生担任辅导员帮助新生,让这些大哥哥和大姐姐教導新生适应学校,提供亲切感和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家长亦可参与家教會,与学校合作沟通;亦有家长组织通讯群组,交流信息,分享心得,帮助孩子們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家长如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校方和社工寻求帮助,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支援和照顾。
资料提供:赵荣德/香港辅导教师协会荣誉顾问
原文刊登于《妈妈宝宝》420期
杂志详情及订阅优惠:http://bit.ly/42qpz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