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持续盈利,2024-2025黑斑蛙产业深度解析!下个风口在哪?
9年持续盈利,2024-2025黑斑蛙产业深度解析!下个风口在哪?
蛇年春节期间,水产前沿对金鲳鱼、草鱼、对虾、罗非鱼、生鱼、加州鲈、饲料鳜、牛蛙、黑斑蛙等主流水产养殖品种作2024年度分享,供行业人士交流与参考。本文由湖南农业大学胡亚洲副教授供稿,在此特别致谢!
2024年黑斑蛙养殖概况
养殖规模与布局
相比于2023年,2024年全国黑斑蛙养殖面积增加2万3万亩,接近15万亩,产量在11万12万吨之间。黑斑蛙主养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养殖面积位列全国前三,占全国总面积的65%以上(图1)。值得关注的是,自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浙江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来,浙江省稻蛙综合种养发展迅猛,2023~2024年新增面积超1万亩。
图1 全国黑斑蛙养殖规模与布局
养殖模式情况
全国黑斑蛙养殖方式不一,各具地域特色。按种养方式分,农作物+蛙的综合种养模式是主流黑斑蛙养殖模式,占全国9成以上。而农作物又以水稻为主,北方地区也有探索黄豆+蛙、玉米+蛙等旱地养殖模式。
按养殖硬件设施分,有食台棚模式和大棚模式。食台棚模式集中在湖南、广东地区,大棚模式以江苏、安徽为代表。
按照盈利方式分,多年来各地形成了三种主流盈利模式,分别为当年7月销售的早蛙模式(湖南、广东、四川等地为主)、当年9-10月销售的高产模式(湖北为主)、翌年6-7月销售的错峰越冬模式(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为主)。
市场与消费情况
黑斑蛙在水产品中消费占比极低,缺乏餐馆以外的消费场景。黑斑蛙消费主要以鲜活蛙为主,占比95%以上。整个蛙类消费市场主要在我国南方,如江浙沪、湖南、四川、重庆等地。江浙沪消费以9-10钱以上大蛙为主,川渝地区以6-10钱中小蛙为主。
行业变化与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殖产量逐年提升
蛙场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与三年前相比,黑斑蛙养殖亩产普遍提高500-1000斤,按场地有效养殖面积计,当前亩产大多在2000-4000斤之间。
模式创新
各地积极探索蛙+药材、蛙+蔬菜、蛙+甘蔗、蛙+果树、蛙+鳖、蛙+鱼等综合种养模式,育养分离模式、夏苗模式渐渐兴起,以蛙为主题的农旅乐园、研学科普园也不断涌现。
微利时代来临
消费市场低迷,导致黑斑蛙销售价格不断走低。往年秋冬季取蛙油是驱动蛙价的重要因素,然而2024年起蛙油市场也较疲软。2024年黑斑蛙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局部跌破成本价(图2)。另外,市场将更偏好大规格蛙,黑斑蛙起捕规格从6-7钱起变为8-9钱起。
图2 近5年黑斑蛙价格走势图
销售市场分散下沉
黑斑蛙主要的一级销售市场在长沙、武汉、重庆等地,目前虽以流通商为主,但养户产地直销比例逐年增多,各主养区也积极建设分拣中心,销售市场逐渐下沉并向二级、三级市场扩散。
技术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黑斑蛙产业快速扩张,其市场关注度和研究热度攀升,研究内容也从早期的流行病学调查,逐步扩展到饲料营养优化、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养殖模式创新、良种选育、智能设备研制等方面。
面临的挑战
忽视蛙场选址建设及种养规范
一是忽视水源或是错误估算用水量,导致水源不足,增加养殖风险和成本。二是丘陵山区的蛙场多建在低洼地,排水能力不足,易遭受洪水灾害。蛙场选址应遵循“旱有水、涝可排”原则。三是多有“重蛙轻粮”现象,许多稻蛙种养户多养蛙、少种稻,蛙沟和食台面积远超稻田总面积的10%。
病害流行愈发复杂
黑斑蛙养殖中的病害防控至关重要,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蝌蚪出血病、幼成蛙歪头病等时常发生,导致成活率低下。近年来,成蛙期软体病、红腿病、腿肿病、内脏脓肿病等新病开始流行,导致养殖效益受损。纵观养殖过程,病害的发生仍是造成损失最大的环节。
育种滞后,良种需求迫切
产业发展早期,全国黑斑蛙人工驯化苗均来自湖南地区。由于黑斑蛙繁殖率高,养殖户留种方便,多年来黑斑蛙自繁自养,不选种或选种不规范(卖大留小、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图3)。黑斑蛙产业作为新兴领域,其发展历程相对较短,育种研究较成熟产业发展滞后,市场对优质种源需求旺盛。
图3 黑斑蛙变态畸形
智能投料与捕获技术有待完善
目前,蛙场投料与捕获仍主要依赖人工,这就显现出几个问题,一是高温期劳动强度大,中大型场地劳动力不足,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二是人工投料不均匀、不及时,容易造成规格大小不一、病害多;三是人工抓蛙效率低、成本高,且应激大,容易出现抓蛙后歪头。目前,少数大型场地已在探索机械化投料,但是现有的机械设备仍不够精准高效,养殖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提升。
精深加工不足
近年来,冰鲜去皮蛙、腊青蛙、烟熏蛙、休闲食品等加工产品陆续推出上市,但体量与活蛙相比仍少之又少。特别是供大于求、价格下行的当下,亟需拓展新型消费市场。
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低
自2020年5月29日农业农村部将黑斑蛙交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人工养殖黑斑蛙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水产经济动物。然而,在食品、餐饮等相关的商业领域,对黑斑蛙作为食材或其他产品的宣传也较少。与一些常见的肉类或水产品相比,黑斑蛙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曝光度较低,没有形成广泛的商业宣传氛围,使得消费者对其了解不多。
未来发展建议
以粮为先,以蛙促稻
黑斑蛙养殖用地多为农田,需坚持“以稻为主、以渔促稻”的原则,按照稻渔综合种养规范控制养殖和种植面积比例,并不断做优米质,发展稻蛙米品牌,提升综合效益。而对于丘陵山区的非粮地、撂荒地等,则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养殖模式,适当放宽种养比例。
合理密度,提升规格
未来,现行的错峰上市盈利模式(早蛙模式、当年出售模式、越冬模式)之间的盈利差异将越来越小,只会有品质和规格的区别。合理降低黑斑蛙养殖密度,生产高品质、大规格蛙。
种业为芯,良种选育
重视黑斑蛙种业发展,积极建设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保证黑斑蛙种质的纯正与多样性。依托科研机构与高校的技术力量,结合生物技术与传统选育方法,开展黑斑蛙种质提纯复壮、多性状联合选育、单性(母蛙)育种等工作。
平衡精养,增效降本
微利时代下,强化成本控制,算好经济账。首先应关注容易造成损耗的关键养殖节点,做好“养、管、防、控”系统养殖方案,减少死亡损耗,提高成活率。其次,关注饲料系数,即“斤造肉成本”。最后关注隐形成本,比如选好出蛙方式和时机,减少抓蛙和分拣带来的人工与损耗成本。
产业融合,价值提升
探索稻蛙产业与休闲农旅、研学科普、文化创意、美食餐饮等业态的充分融合,推进黑斑蛙产品(蛙肉、蛙油、蛙皮)精深加工,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