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混合磨玻璃结节:抗炎治疗后的随访策略
肺部混合磨玻璃结节:抗炎治疗后的随访策略
当查出肺部混合磨玻璃结节,良恶性不太能确定的时候,抗炎后复查对比是常用的策略。但到底间隔多久复查比较好大概也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统一的说法。但从临床角度来看,太早就复查可能并达不到想要对比的目的。因为机体对于炎性的吸收也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有很快就有所吸收好转的例子,但也有短时间内变化还不显著的。这时候如果没好转,要再决定该不该手术,那就尽快开刀呢,还是又再过一段时间再复查再对比呢?不管医生还是患者都会比较纠结。
病例介绍
一位患者新发17毫米肺部病灶,在接受10天的消炎治疗后未见缩小。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对病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初次发现的影像特征(2024年10月31日)
- 病灶密度较淡,但轮廓较为清楚。
- 病灶内部密度不均,瘤肺边界欠清,似乎有浅分叶征。
- 明显血管异常增粗,血管重合处有实性结节状病灶,周围模糊,轮廓欠清。
- 实性的点状密度过高,血管明显异常增粗,但病灶轮廓与边界欠清。
- 上图见血管进入到病灶内,明显异常增粗,周围是磨玻璃密度,边缘毛糙,此层轮廓较清。
- 病灶轮廓较清,灶内有点状高密度,有微小血管进入,局部见细支气管扩张的样子。
- 密度较淡,灶有有小的细支气管扩张或空泡。
- 边缘区域很淡。
影像初判断
这个病灶初次发现,密度杂乱,整体轮廓与瘤肺边界欠清,这与炎性比较符合。虽有浅分叶、血管进入与异常增粗、灶内细支气管扩张等倾向恶性的影像特征,但这么淡的密度,灶内实性成分又密度过高,再加上进入血管异常增粗明显却管壁显毛糙,而且病灶磨玻璃成分明显,实性成分局限,这与恶性不太符合。抗炎后复查是非常通用,也是十分合理的措施。
10天后复查影像(2024年11月13日)
可见病灶并无明显吸收好转,仍是混合密度,血管进入与异常增粗,整体轮廓部分层面较为清楚,部分层面欠清,瘤肺边界欠清。纵隔窗只有少许可见。
医生建议
右肺下叶这个病灶是混合毛玻璃密度,血管有增粗,两次对比没有明显好转。但是这个病灶瘤肺边界欠清晰,有些区域的磨玻璃成分密度过淡,毛刺不明显,更像是炎症恢复期还没有完全吸收的样子。主要是两次复查间隔的时间太短,还不能够真实反映病灶是不是会有好转。况且从去年没有异常,今年新发生的来看,相对来说也不符合恶性一些。建议先口服消炎治疗10~12天,之后过三个月再复查CT对比评估。
随访间隔时间建议
对于抗炎后复查的间隔时间,建议根据病灶的特征和恶性可能性进行综合考虑:
- 亚厘米的、以磨玻璃密度为主的病灶,可以4-6个月复查。
- 实性成分多且大于2厘米的病灶,建议抗炎后2-3周复查。
- 1-2厘米之间、实性成分占比多但仍有磨玻璃成分的病灶,建议抗炎治疗后8周左右复查。
这种区别对待既能给机体足够的恢复时间,又不至于耽误恶性病变的治疗时机。对于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如肉瘤或小细胞肺癌,手术可能并不能解决快速远处转移的问题,这时候需要更全面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