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路5号存在咖啡馆:空间、文化与时间胶囊
颐和园路5号存在咖啡馆:空间、文化与时间胶囊
在北大校园里,咖啡馆不仅是提供咖啡和简餐的场所,更是一个个独特的精神文化空间。从燕南咖啡到泊星地咖啡,从3W咖啡到yolo咖啡,每一家咖啡馆都承载着师生们的记忆与情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南咖啡一隅
燕南咖啡:学习与休闲的平衡
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东侧门与燕南食堂连线的拐角处,从台阶往下走半层,便有一处十几米见方的天地——“燕南咖啡”。推开对开玻璃门,暖黄色调的装潢让人眼前一亮,高低桌椅棋布,来客络绎不绝。
此时,白底黑字的文献正被阅读者研析;讨论者们二三成群,热火朝天;也有人只是在喝咖啡,于生活的间隙喘一喘气……悠扬的音乐伴着中外口音,形形色色的师生、过路人汇聚于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
灯光下总有那么几沓书籍材料,与之相伴的可能是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及坐在其后的“咖啡星人”。在这里学习?这里离图书馆只有一步之遥——直线距离不超过100米,走过去不到两分钟。为什么是这里?
“图书馆在潜意识中可能被赋予了厚重的期待,与学生的身份紧紧地绑定在一起。周边的同学奋笔疾书,横平竖直的整齐座位上承载着每一个人的压力。置身其中,隐隐觉得自己必须认真努力地学习;在这种无形压力下,短暂的休息似乎也会让人自觉羞耻。”一位燕南咖啡的常客A同学这么说,“咖啡馆则没有被赋予这种期待,我并不需要花费精力强制自己专注学习,而是可以更专注当下,在专注与散漫之间自如切换,不被环境挟持。”
“它不像图书馆、教学楼乃至于宿舍那般紧张,也不像纯粹的娱乐场所那么放纵。”B同学说道,“一个让人适当放松而感到惬意的场所,应该这么评价。”
咖啡馆远不只是提供一杯咖啡或是一顿便餐的空间,而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在娱乐场所和学术空间之间的过渡。它座位密集,但不会让人感到自我的空间被入侵;它稍有距离,又不至于感觉疏离。咖啡馆把自我和社会的距离维持得恰到好处:在不进入对话的情况下,又能让人与社会保持温暖的联结。
空间的归属感,是A同学的另一感触。“随着去的次数增加,我感觉自身和这一空间联系得更加紧密——几乎我的每一份实习offer都是在这个咖啡馆接到的。这里就像专门为我产生的空间,我也恨不得所有故事都发生在此。”在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和风雨飘摇的个人际遇之下,咖啡馆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带保留地给愿意栖身于此的过客,提供一份隐于人群、独守一方的归属感。
两扇门里的咖啡世界
瑞幸咖啡:效率至上的空间
吕志和楼西侧的地下一层,有一扇朝西开的小门,夕阳从西侧照向大楼的玻璃幕墙,远远望去一片金黄、分外耀眼。这一扇“小门”半开的情况下仅容得一人勉强通过。推开门,里面是进深五六米、约莫两三人宽的走廊。一侧是咖啡打包纸袋组成的幕墙,三个四层的大架上规整地码着打包纸袋,按照订单尾号齐整分类;另一侧则是片刻不停的商品咖啡作业线,咖啡机的声音一刻不停。
8杯咖啡出品,7杯咖啡打包,18人前来取单,14杯咖啡被取走,这是12月16日午间1分钟内发生的全部事情。没有堂食的瑞幸咖啡,排队取单,似乎诉说着“效率就是生命”。这里是没有场所的纯粹咖啡。除了取单的同学偶遇熟人的寒暄和“第xxx号单子好了吗”之外鲜有交流。与轰鸣的咖啡机器相伴的只有燕园里对咖啡因的需求。
现在无法深究是咖啡因的消费需求催生了如此高效的商品咖啡制售过程,还是技术和组织管理迭代出的高效流程找到了它最忠实的消费场景。这一因果,令人眩晕,正如咖啡因来自咖啡果,咖啡果是“因”,咖啡因是“果”。
泊星地咖啡:人文气息的场域
另一扇门,位于家园食堂南侧的下沉平台,打开后则通向“天堂” ——Paradiso Coffee,泊星地咖啡。“Paradiso”被店家传神地翻译为“星星停泊的地方”。与瑞幸咖啡同样大小的玻璃门,掀开厚重的防风门帘、推开门后扑面而来的却是一个热闹场域。
这里的陈设仿古,橘黄色的钟形挂灯,《Cinema Paradiso》泛黄的蓝底海报与店名相呼应,乱中有序的桌椅陈列,无一不调动着来者的视点,将咖啡馆氛围维持在一个最具人性尺度和最宜逗留的阈值内。
当然它对感官的激活与调动绝不是单一的,生命的张力从多维度涌来。近可至打开门帘便氤氲至鼻中的醇厚香气——研磨、冲煮咖啡豆释放出的干湿香,混合着刚刚出炉的焙品香气冲入鼻腔;远可及隐约入耳的爵士乐曲,低吟浅唱与咖啡搅拌机的轰鸣相互应和,成为来客们最钟爱的天然“白噪音”。“今日小组讨论成果:把泊星地好听的歌偷偷用音乐软件听歌识曲识别出来并收藏。”一位同学分享道。
“每次去泊星地咖啡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电影感,进门左手边的一张巴黎 les philosophes 咖啡店的照片把咖啡和哲学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环境让人产生思考人生重大问题的冲动,善与恶、罪与罚,现实的引力和思维的狂想于此交织。”一位泊星地的常客这么说,“每天早上八点不到,我就默默地守候着入口,等着它开门。进去之后,点上一杯咖啡和一个面包,伴随着音量只有50%的爵士乐,我就开始了一天美妙的阅读生活。人生的美好不过如此。”
les philosophes 咖啡店
在这个不算宽阔的空间里,有人在努力学习,身旁纸质资料一沓又一沓,留下纸张翻飞的声音;有人兴高采烈,肢体伴随着双唇开合,喉头震动,贡献出70分贝以上的躁动;有人懒洋洋地小憩,头戴式耳机高挂,帽衫或是棒球帽遮住了半张脸庞,一同把琐碎世事高高挂起……
眼、耳、鼻、舌、身、意,形、声、闻、味、触,六根五感在此相通,为咖啡建构起一个颇具文化象征意义的符码——它不仅仅是现实中人们学习、工作的场所,更是具有审美与文化特征的精神栖息地。
正如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所言,房子的物理空间远没有诗学空间重要,后者通常是一种我们能够说得出来、感觉得到的具有想象或虚构价值的品质。于是空间通过一种诗学的过程获得了情感甚至理智。这样,本来是中性的或空白的空间就对我们产生了意义。咖啡馆或许也是如此,它在人们心中所拥有的精神文化价值,那种惬意而放松的诗意空间想象,已然远超实际的场所意义。
穿过这两扇门,咖啡和咖啡馆呈现出一种分离。是故,喝咖啡不必在咖啡馆,在咖啡馆不必喝咖啡……前者功在借助1,3,7-三甲基黄嘌呤阻断腺苷与腺苷受体的结合;而后者则成为校园里建立社会联结、文化联结的依托。
泊星地咖啡陈设
北大咖啡馆的文化印记
咖啡馆从来都不仅是咖啡这样简单。“我心中北大的咖啡馆绝不单单是喝咖啡吃饭的地方,自由、想象、交流、思想交锋,一流大学理应拥有的精神气质可以通过咖啡馆的平台去传递给师生、校友、游客。”这是一名游客在留言簿上的期许。
校园外的好友来访,看遍校园之后便在咖啡馆聊天谈心;学校里,多少小组展示和精彩的观点也在咖啡馆里碰撞产生。一位同学在留言上这么写:“咖啡馆对于北大,就如同四合院对于北京,别具一格、相辅相成;它成为了观照燕园文化意蕴的绝好窗口,一如从四合院可以洞见‘浓厚到化不开’的北京。”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或许正是咖啡馆具有精神文化层面的求同性,才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师生、过路人汇聚于此,赋予了它独特的精神文化符号。是这片燕园沃土上广阔无垠的精神天地,决定了其中咖啡馆的浪漫、诗意、奔放与不可遏的蓬勃生命力。在咖啡馆,最容易见到北大人的兼容并包与兼收并蓄,感受到北大人的幽默诙谐与怪诞不经,体验到北大人的自由不羁。在北大的咖啡馆,有独属于北大的精神印记。
在这里,一位老师所评“中国最好吃的披萨”久经各路人马考验。3W咖啡店家贴心地让中英文双版推送“登堂入室”,如果你久坐厅堂,偶尔会听到各式口音的“Wow~The best Pizza in China!”传入耳中。
店家挂出的双语海报
“非美式的发面大饼,也不是意大利式的蓬松大气泡;没有新鲜的罗勒,只是意式香料。与其说是pizza,口感的质地更像黄淮烙馍。”一位披萨爱好者这么点评,“但它自有它的魔力,我也常来常吃。”
“中国最好的pizza”
这一评价甚至还被误传为——“3W咖啡的汉堡被饶毅老师成(称)为全中国最好吃的汉堡!”这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在这里,还有“惊世骇俗”的咖啡命名。王克桢楼新开的yolo咖啡,老板中一定有中文系男子足球的铁杆粉丝——一杯咖啡被冠以“中文系男足雄起”的名字。杯底是抹茶冰激凌,而小熊形状的咖啡冰“坐”在其上,温热的牛奶冲入杯中,小熊沉浮、渐渐融化。难以想象店家出于何种精神状态和何种灵感,才能构想出这一“惊世骇俗”的命名。
左图:“中文系男足雄起”咖啡,右图:泊星地的留言本
“在这里,我品味到了一种咖啡馆文化的味道”,美国剧作家弗兰克·加利亚诺(Frank Gagliano)曾这样写道。他在2007年到北京大学交流访问,“情文并茂”地撰写了在北京大学时的感触,北大的咖啡馆有幸成为作家笔下的记叙对象:
中国学生、外国学生、校园访客,独自坐着学习,在电脑上工作,或把桌子拼在一起聚会谈事,或是一起学习,在一些角落位置上,经常会有亲亲喔喔的恋人在一起。
……
泊星地咖啡是本学期校园里较新的地方,在我2月份到达时,这里还没有开业,到我离开回到美国的时候,泊星地咖啡馆成了见面的地方。最终,我会在这里呆上一天,与我每个剧本写作的学生在这里见面。在这里,我品味到了一种咖啡馆文化的味道。
我开始更深入地理解咖啡馆里作为一个有创作源泉的诱惑力,咖啡馆是如何在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为维也纳、巴黎、柏林和布拉格的艺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当我在北京大学和学生见面聚会时,这个咖啡馆中可能会有一个中国的毕加索,一个中国的科克托,一个中国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一个中国的阿瑟-施尼茨勒,或是一个中国的阿尔玛-马勒夫人——也许还有她现在的五个情人,正在拉开椅子,就像是老客户一样,喝上一杯埃塞俄比亚烘焙口味的咖啡。
……
时间胶囊里的记忆
泊星地的留言簿、燕南的便签墙,不仅是独白的自由场域,更是承载着跨越时空的人们共同享有的北大记忆。跨越时空的陌生人向彼此敞开心扉,讲述那些平素深埋心底的理想与憧憬,展开笑与泪俱在的对话。笔迹各异的故事碎片,却将无数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凝结于一处,仿佛是一个封存时光的胶囊。
或是临近毕业的同学,满怀迷茫与怅惘地诉说烦恼,而后,有好心人续写下祝福,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被他看见;或是校友在多年后的某个午后,重新书写自己的青春;亦或是,“围城”内外的朋友们相互“劝退”……有太多的可能性在此碰撞、生发,留下一段段未完成的故事,陌生读者们相聚于咖啡馆,共同进行着跨越时间的对话、寄送着超越空间的祝福。
“梦想中的北大,又一次来了”
“感谢能有个早开晚关的场所,收容独自思索放空的我;这里连接着很远的地方,这里是那里与这里的锚点
……
今年10月将真正去向很远的地方,停泊的星尘可能真要起航了
……
我暂且像个过期食品,混在充满新鲜面包的校园工厂中
……
等着一个契机,一纸邀请;魂却早已离开,与这具标本割裂,与大家分道扬镳。”
yxc,2023.9.22清晨于泊星地
隐藏在校园各处的咖啡馆,静静地伫立在岁月的风雪中,书写着流动的、非官方的历史。每个人在这座园子里都是主人,又皆为过客。他们将几年的故事化作一张小小的便签,留下一点自己的印记,然后离去。这些不见于正史,或许也不成文章的字句,忠实地记述着朴素而鲜活的生命瞬间。
留言本上朴素而鲜活的生命瞬间
或许岁月的风雪旷日持久。
也或许这里的每一杯咖啡,每一张便签,都是构成这场风雪的一片雪花。它轻盈而纯净,在此停留,留下了自己的时光;分享出自己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过往。然后,然后像雪花一样,随风飘向各自的远方。
这些故事或许……最终一定会融化在时间的长河里,但在它们飘落的那一刻,谁也不曾怀疑过它的存在与飞扬。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