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真的重达82斤?贵州出土文物,揭秘它的真实重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真的重达82斤?贵州出土文物,揭秘它的真实重量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6495855_121289236

世人皆知关羽使一柄青龙偃月刀,《三国演义》中说这把刀重达八十二斤,挥舞生风,力撼天地。但你可知道,这个重量竟然困扰了历史学家们数百年!

要知道,八十二斤是什么概念?那可是比一个成年男子还要重!骑在马上舞动如此重器,莫说是关羽,就是现代的举重冠军恐怕也难以做到。更何况,古代战马的负重能力有限,载着披甲的关羽,再加上这柄重若千钧的大刀,怎么可能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的一座古墓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考古学家们从一位清朝将领的墓中,发现了一柄工艺精美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的形制,与历史记载中关羽所用的那柄竟然极为相似!

那么,真实的青龙偃月刀到底有多重?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重量差异?

一、青龙偃月刀的起源与演变

世人只知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成名兵器,却不知这种兵器最早竟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河南安阳一处战国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把形状独特的青铜刀。这把刀的刀身略微弯曲,刀背厚重,刀刃锋利,正是偃月刀最早的雏形。当时的工匠们发现,这种弯曲的刀身不仅便于挥砍,还能增加刀锋的杀伤力。

到了秦朝,偃月刀已经成为军中主要兵器之一。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就出土过多把偃月刀,这些刀具由精铁打造,刀身上还镶嵌着精美的铜饰。秦朝的军士们往往需要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才能熟练使用这种兵器。

汉代时期,偃月刀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东汉末年的铸造大师郑当时就曾打造过一批举世闻名的偃月刀。相传这些刀具锋利无比,能劈铁如泥。铸造时,工匠们在刀身上镂刻龙纹,更在刀柄处装饰青龙图案,由此得名“青龙偃月刀”。

公元200年,关羽在汜水关一战中首次使用偃月刀。当时的偃月刀通常由三种材料制成:刀刃用精钢,刀身用生铁,刀柄则用坚韧的柘木。这种搭配既保证了刀具的锋利程度,又减轻了整体重量。

在东吴建业的一座工坊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记载刀具制作工艺的石碑。碑文详细记录了打造偃月刀的步骤:先要选取上等铁料,经过九次锻打,再用特制的淬火液反复冷却,最后才能打造出坚韧的刀身。

随着时代变迁,偃月刀的形制也在不断改进。到了隋唐时期,工匠们在刀身两侧加入了月牙形的护手,这不仅能保护使用者的手腕,还能增加格挡的效果。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个改进让偃月刀的造型更像一轮弯月,“偃月”之名由此更加贴切。

宋代时期,军中开始将偃月刀分为轻重两种。重型偃月刀主要用于守城,而轻型偃月刀则适合骑兵使用。北宋的《武经总要》中还特别记载了一位叫张显的将军,他能够同时使用两把偃月刀作战,这种独特的战法一度成为军中美谈。

二、关羽使刀的历史记载

世人只知关羽使青龙偃月刀威震天下,却不知在正史《三国志》中,对关羽使刀的记载竟然寥寥无几。倒是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关于关羽使刀的故事可谓是精彩纷呈。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前夕,关羽还在曹营效力。一日,曹操召集众将议事,忽见关羽腰间佩着一把普通的铁刀。曹操便问:“云长何不用把趁手的兵器?”关羽答道:“等候明主,方换宝刀。”这段对话被后人传诵,也为关羽后来的青龙偃月刀埋下伏笔。

建安五年,关羽在汜水关一战成名。当日,关羽正值军中换装,铸造大师郑当时献上一把特制的偃月刀。这把刀通体青黑,刀身镌刻龙纹,在阳光下泛着寒光。关羽试刀时,一刀便将铁枪劈断,众将无不骇然。

建安七年,关羽在长坂坡追杀颜良。当时颜良身着三层铠甲,自恃刀枪不入。不想关羽的偃月刀势大力沉,一刀劈下,不仅斩断了颜良的兵器,更是将其铠甲劈成两半。这一战,使得青龙偃月刀的威名传遍北方。

建安十三年的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曾在船上与徐晃隔江对战。两人各使长柄兵器,刀光剑影映照江面。徐晃后来曾对曹操说:“关羽那把刀又快又重,若非末将看准了他举刀的节奏,恐怕已经命丧黄泉。”

宋朝时期,岳飞曾在《习武记》中记载了关羽使刀的特点:刀势开阔,气势雄浑。据说岳家军中就有一套名为“关公刀法”的武艺,是根据关羽生前的用刀方式总结而成。

有趣的是,元朝人编撰的《三国志平话》中,首次提到了关羽的大刀重达“七十二斤”。到了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个数字又变成了“八十二斤”。随着时代推移,关羽使刀的描述愈发神化。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道人整理民间传说,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关羽在得到青龙偃月刀之前,曾让郑当时连续打造了九把刀。前八把都因分量不足被关羽一掌劈断,直到第九把才真正合用。这个故事虽然难辨真伪,但生动地体现了后人对关羽武力的崇敬。

到了民国时期,天津有位老艺人曾说起一段关羽试刀的轶事。据说关羽第一次得到青龙偃月刀时,特意在院中的石碑上试刀。刀锋过处,三寸厚的石碑应声而断,切口平整如镜。这块断碑后来成了曹营中的一件奇物,直到建安十九年才在战火中遗失。

三、古代度量衡的演变之谜

世人皆知古今度量衡大不相同,却不知这其中竟藏着如此多的讲究。汉代一斤与明代一斤,相差何止千里!

东汉建武年间,朝廷曾颁布过一次重要的度量衡改革。当时的度量官员发现,各地的斤两标准大不相同。南方的一斤,在北方可能就只值半斤。为统一标准,朝廷特意命工部铸造了一批铜制的标准权衡,分发各地。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这时的一斤约等于今天的二百四十克左右。

建安年间有一段趣事。曹操收到江东献上的一批宝刀,刀上标注“重三斤”。等到曹操命人过秤,却发现足足有六斤重。原来江东一带仍在使用古吴国的度量标准,一斤相当于北方的两斤。这件事后来被编入《典故》一书,成为古代度量衡混乱的生动例证。

到了三国时期,情况更为复杂。魏蜀吴三国各自为政,度量衡标准也就难以统一。孙权在吴国实行“大斤制”,一斤重达今天的三百克。而曹魏则沿用汉制,一斤约二百四十克。蜀汉因地处西部,受少数民族影响,反而用了更轻的“小斤”,大约只有二百二十克左右。

有趣的是,当时军中的计量往往比民间要严格得多。西晋的《军器谱》中就记载,打造兵器时必须用“军斤”计量。这个“军斤”比普通的斤要轻一成,目的是为了让将士们能够更灵活地使用兵器。

隋唐时期,度量衡制度开始趋于统一。隋文帝下令铸造了一批铜权,发往全国各地作为标准。这些铜权上都刻有“开皇标准”四字,重量相当于今天的二百五十克左右。唐朝沿用这个标准,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

宋代开始使用“市斤”。市斤比军斤要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六百克。为了便于记忆,当时有个顺口溜:“市斤重一斤,军斤轻三分。”明清时期基本沿用这个标准,只是各地实际执行时略有出入。

康熙年间,一位叫顾炎武的学者曾仔细研究过度量衡的变迁。他发现,从汉代到明代,“斤”的重量竟然经历了七次大的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正因如此,当我们在《三国演义》中读到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时,就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标准去理解。如果按照建安年间蜀汉的“小斤”来算,八十二斤约等于今天的十八公斤,这个重量对于久经沙场的武将来说,倒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四、考古发现带来的新视角

世人只知贵州马家寨的那把青龙偃月刀举世闻名,却不知在此之前,考古学家们还有过多次重大发现。

1956年,陕西西安郊区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意外发现了一座唐代将军墓。墓中出土了一批保存完好的兵器,其中就有一把形制独特的偃月刀。这把刀通体呈青黑色,刀身弧度优美,刀背厚重。最引人注目的是,刀身上还保留着完整的铭文,记载着这把刀是唐代名将薛仁贵的佩刀。

1972年,河南洛阳发掘出一座五代十国时期的兵器库遗址。考古队在库房深处找到了一批生锈的偃月刀。这些刀具虽然已经严重锈蚀,但从残存的部件来看,制作工艺相当精良。其中一把刀的护手处还保留着完整的青龙浮雕,与历史记载中关羽的佩刀极为相似。

1985年春天,贵州省文物考古队在马家寨清代古墓群中有了惊人发现。这座古墓的主人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后裔,墓中陪葬品极为丰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保存完好的青龙偃月刀,通体漆黑,刀身两面都雕刻着精美的龙纹。

考古专家们对这把刀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研究。刀身长一米八,加上刀柄总长约两米,刀刃开锋处宽约八寸。最让人意外的是,这把看起来颇为沉重的大刀,实际重量仅有十二斤出头。

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学界轰动。专家们通过对比发现,这把刀的尺寸、造型与《三国志平话》中描述的关羽佩刀极为相似。更重要的是,它的重量为研究古代兵器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1998年,山西大同又发现了一座辽代将军墓。墓中出土了一批形制各异的偃月刀,其中最重的一把约重十五斤。考古专家认为,这个重量很可能就是古代实战用偃月刀的极限。

2008年,江苏镇江城区施工时,意外发掘出一座宋代兵器作坊遗址。在作坊的废墟中,考古队找到了一块记载打造偃月刀工艺的石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刀具的标准重量,宋代军中普遍使用的偃月刀重量在十到十五斤之间。

2015年,安徽阜阳一处战国古墓中,出土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偃月刀雏形。这把青铜刀重约八斤,已经具备了后世偃月刀的基本特征。考古专家指出,从这把刀到马家寨的那把清代偃月刀,重量始终维持在十五斤以内,这很可能就是古代冷兵器的一个普遍规律。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帮助我们还原了偃月刀的真实面貌,更为解开“八十二斤”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破解千古之谜

世人只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却不知这个数字背后竟然还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贵州马家寨那把偃月刀的发现,让历史学家们找到了一个重要线索。通过对比古今度量衡的差异,专家们发现,《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八十二斤”很可能是一个误读。

1986年,一位老学者在整理江南地区的古代文献时,发现了一本残缺的《兵器谱》。这本书成书于南宋时期,记载了不同朝代兵器的规格。其中提到,偃月刀因为要在马上使用,重量都有严格规定,最重不得超过二十斤。这个记载与马家寨出土的那把刀重量相近。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学者在书中还发现了一段关于度量衡换算的说明。原来在宋代,军中流传着一种特殊的计量方法,称为“力斤”。这种计量方法不是按照实际重量来计算,而是根据使用兵器时所需的力气来估算。

比如说,一把十五斤重的长柄兵器,因为要考虑挥舞时的离心力,在实际使用中会感觉比实际重量重出许多。按照“力斤”的算法,这样一把兵器就可能被记载为“重七十斤”或“重八十斤”。

1992年,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研究员在整理唐代碑刻时,又有了新发现。一块记载军事训练的石碑上明确提到:“凡操练长兵器者,以力记斤。”这段话印证了“力斤”的存在。

到了明代,这种特殊的计量方法早已失传。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很可能是根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把“力斤”当成了实际重量来记载。再加上历代文人好用整数,“八十二”这个数字就这样被固定下来。

2005年,一位武术研究专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十位武术高手分别试用不同重量的偃月刀,从五斤到二十斤不等。结果发现,十五斤左右的偃月刀最适合实战,既保证了攻击力,又不会影响使用者的灵活性。

这个实验结果与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高度吻合。马家寨的那把偃月刀重十二斤,换算成“力斤”的话,考虑到离心力和实战需求,大约就是八十斤左右。

近年来,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和文献的发现,关于青龙偃月刀重量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那把让后人震惊了几百年的“八十二斤”大刀,其实是一个同时包含了实用性和传奇色彩的历史见证。

这样的发现不仅解开了青龙偃月刀重量之谜,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画面。在马上征战的关羽,挥舞着一把重约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这样的场景既符合历史记载,也更加贴近现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