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文化:从春秋名臣到当代文豪
余姓文化:从春秋名臣到当代文豪
余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从秦国有名臣由余,到元朝铁穆氏改姓余,再到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余姓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姓氏源流
余姓起源主要有三个:
据《风俗通》记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
得姓始祖
由余,一作繇余,春秋时秦国大夫,其祖先为晋人,后流亡入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由余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他助穆公征伐西戎,攻灭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王。他的后世子孙遂以其名字中的余为氏,称余氏。
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后来他去了西戎,他的事迹,在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首先来说他。
姓氏分布
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迁徙分布
伍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伍姓起源古老。传说伍姓起源于上古时期,黄帝有臣子伍胥,他的后代非常兴旺。其子孙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春秋时,楚国有大夫伍参(伍子胥先祖),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这支伍姓起源于楚国的王族之姓芈姓。伍姓在梁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梁国望。姓纂:楚大夫伍参之后。又姓氏考略: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实际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伍子胥。民俗学家在仔细地研究了伍氏族谱后认为,尽管伍子胥出生在湖北,但是伍氏家族自古以来最早、最重要的发源地还是在湖南常德。在湘西地区苗族也有姓伍的人。伍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尤以湖北、湖南、广东多此姓,三省伍姓约占全国汉族伍姓人口的64%。
历史名人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重九日余氏生于南京。青年时于四川就学,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1945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页》。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0年五月到台湾,九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两年后毕业。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1956年与范我存女士结婚,后育有四个女儿。年间先后任编译官及大学教职。1958年到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毕业后回台任教。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曾两度赴美任多间大学客席讲师。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荣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九月离港回台,定居高雄市,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十月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88年起余氏担任梁实秋文学奖翻译评审一职,对之策划、推动所耗心血非常多。1991年十月于香港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并接受该会颁赠的荣誉会士衔。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敲打乐》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宋版《百家姓》第90位——余
话说余姓是一个以先人名字中的字命名的姓氏。据说春秋时,秦国有个名臣叫由余,你可别想多了,他不是烤的鱿鱼!“由”是“由上及下”的“由”,“余”是“年年有余”的“余”。由余的祖先原本是晋人,因避乱逃亡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来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很得穆公信任。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的NO.1。后来他的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还有一个版本,认为余姓是铁木复姓所改,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却耳根子软,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自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十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
余·姓·名·人
余玠
字义夫,南宋名将。领导钓鱼城堡垒,成功阻止蒙军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续20余年,缓解了蒙军对欧、亚、非等的威胁,在世界史上占据重要一页。
余象斗
字仰止,号三台山人,福建建安人,明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闽南书商,家藏珍本,编印《南游记》、《北游记》、《列国志传》等。
余秋雨
浙江人,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余文乐
著名中国香港男演员、歌手。凭歌曲《生还者》获新城劲爆颁奖礼金曲奖,凭电影《第一诫》获韩国“富川国际奇幻电影节”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