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丨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以传统之韵描绘现代生活之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丨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以传统之韵描绘现代生活之美

引用
光明网
1.
https://feiyi.gmw.cn/2025-01/31/content_37826207.htm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正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http://recordcdn.quklive.com/upload/vod/user1587016609771948/1738045991154077/1/video.mp4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聚焦非遗的活态展示与跨界融合,讲述好非遗人的传承故事与匠心精神,展示好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从“古城过大年”到“点亮中国灯”,从“赶个年味集”到“年画进万家”……今年,全国各地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不断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让不少人的新年仪式感、生活幸福感从非遗开始、从中式美学开始。有着深厚底蕴与无限魅力的非遗,正以传统之韵描绘现代生活之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非遗要想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要融入现代生活,必须要成为美好生活的载体。”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金江波介绍,跨界融合为非遗提供了崭新的探索路径,让艺术的设计、材料的科技、工艺的方法都能够支持非遗的创造性转化。

近年来,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聚焦非遗跨界融合,将古老的非遗技艺与时尚的生活美学密切结合。例如,将缂丝织造技艺与《千里江山图》相结合,设计推出《千里江山翠履霓裳》系列鞋包;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家居设计相结合,制作推出新中式灯具、灯罩;将牦牛绒的擀毡制作技艺应用于时尚服饰的设计制作当中,让非遗成为焕新美好生活的不竭灵感和广泛载体。

同时,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邀请文创设计师、时尚产业设计师等群体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帮助非遗传承人进行跨界创新,把传承人的手工技艺和现代生活的艺术用品有效结合。

“我们希望在研发的基础上,带动更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进行第二轮创作,把非遗跨界的优秀案例融入到我们的课堂、课题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章莉莉说到。近年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各类艺术和设计课堂中持续进行非遗孵化,让年轻人脑洞大开的创意与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设计师的时尚灵感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也加入到非遗“牵手生花”的队伍中来。

“我们提出的口号和理念,就是让非遗传承人一手牵着设计师、艺术家,一手牵着师生,在大家共力的条件下,让非遗传承的实践迸发出更多可能。”金江波表示,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这就道出了新时代非遗传承的核心。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张诗奇 金昱希 实习生 余皓晴
[责编:赵艳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