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傻子共振”?小朋友为什么沉迷刷短视频,并不是单单缺乏自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傻子共振”?小朋友为什么沉迷刷短视频,并不是单单缺乏自制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7529370_121948383

寒假期间,孩子们热衷于各种休闲活动,其中"刷短视频"无疑占据了一席之地。不仅在假期,平日里孩子们刷短视频的频率也相当高,有些家长甚至将其视为"育儿神器"。然而,让孩子沉迷短视频真的好吗?它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我们以为的浪费时间、影响视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学习能力。

警惕"低级快乐"陷阱

有关"低级快乐"的讨论曾登上热搜。有不少网友表示,"要多读书、学习,追求高级快乐。"低级的快乐,通过放纵就可获得;高级的快乐,通过自律方可获得;而顶级的快乐,煎熬后才可获得。

早在1995年,美国外交家布热津斯基就提出过"奶头乐理论"。由于二八定律的存在,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为了让80%的人安稳于现状,占据绝大部分财产的那20%的人,就要给他们塞上"奶嘴",让他们沉浸在唾手可得的"低级快乐"中,丧失抗争的欲望,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时间。

而短视频正是"低级快乐"中的主力军。回想一下身边孩子看的短视频,是不是大多充斥着直白搞笑不需要思考的情节,配上魔性洗脑的背景音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一个视频接一个视频地看了下去?而这些视频的内容大多虚幻浮夸,其中不乏一些扭曲的三观,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某些平台上搜索"小学生",出来的内容令人震惊,抽烟、擦边甚至怀孕……每一个词我都不敢相信会和小学生这个群体放在一起,真的令人心痛又无奈😭。



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斯克在采访中曾说自己从来不刷TikTok,而且会非常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因为不想孩子的思想被算法控制。

AI时代,大数据、智能算法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它们通过分析我们无数次的点击、浏览、分享,把我们的兴趣给锁定、给框住。你越刷,算法就越了解你,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和孩子都被"圈"进了一个越来越小的信息茧房里,而这些信息还有很大概率是有害的。还有更直接的说法——傻子共振。

儿童沉迷短视频,会带来什么后果

即便抛开低质量的视频对孩子的不当引导,让孩子沉迷短视频这件事本身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

当孩子沉迷短视频,长期处于"低级快乐"时就会上瘾,而这种上瘾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是十分不利的。

上瘾会让大脑经历三个阶段,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1. 脱敏反应

我们感到愉快是由多巴胺决定的,当接收到新的刺激时,多巴胺会急剧增加,给人带来愉悦感。但当这一刺激成为常态时,多巴胺就会急剧下降,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刺激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

放到刷短视频这件事上,也就意味着以前刷十分钟能得到的快乐,现在需要半小时甚至更多,其导致的后果是——孩子花在刷短视频这件事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运动、休息的时间都会变少。

  1. 敏化反应

上瘾后,大脑对符合这种"瘾"的东西会更为敏感,简单来说,一旦孩子沉迷刷短视频,其他的事情,比如读书、踢球、手工,就很难引起他的兴趣。


图片来源:包图网

  1. 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在不断的刺激、脱敏和敏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会慢慢无法自控。

当孩子沉迷于低级快乐中,只想着刷短视频,就会对那些需要付出才能有所得的行为,比如读书、运动,逐渐失去兴趣。

而刷短视频带来的短暂快乐,并不能让他们拥有美好人生,当短暂虚幻的快乐散去后,孩子们又能得到什么呢?

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短视频

但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孩子远离低质内容信息茧房,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很简单,就是让他们远离短视频。

当然,对于一个已经沉迷于短视频的孩子,一下子完全禁止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直接对抗,而是用更有趣的现实活动来替代。

比如,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看这种玩具烹饪短视频,就可以带着孩子在现实中做饭,从找菜谱、准备材料到实际操作,这个过程让孩子发现:真实的烹饪比看视频有趣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孩子还没有怎么接触过短视频,我们更要像预防流感一样谨慎,与其日后费力气戒断,不如一开始就从源头上控制,不要让短视频进入孩子的生活。

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太重要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确认偏误",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在当今的算法世界里,这种偏误被放大到了极致。越来越多人变得不再听得进不同的声音了,当一个和自己有完全不同想法的人出现在眼前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我才是对的"。

那些极端化的观点,正是通过调动我们内心的情绪和偏见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的。

如果长期被非黑即白的评论性内容充值,渐渐地,孩子就会开始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世界:不是"完美"就是"垃圾",不是"天使"就是"恶魔"。

孩子们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已经被淹没在这种低质信息的海洋里,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会不加筛选地吸收所有"看起来有道理"的内容。对他们来说,一个制作精良的视频,配上令人信服的画面和解说,再加上评论区的一片附和,就足以成为"真理"。(甚至对大部分成年人也是如此。)


图片来源:包图网

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那天她和女儿讨论一个社会热点,女儿的观点出奇地偏激,她问女儿为什么会这么想,女儿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视频里都是这么说的啊!而且评论区那么多人都同意!"

让孩子学会辨别信息背后的动机,比让他们单纯避开低质内容更重要,只有懂得思考,才能避免被信息"牵着走",真正掌握自己在互联网上的主动权。

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意识到,网络上的信息未必客观。

特别是那些激烈、极端的观点,往往隐藏着偏见,或者甚至是在故意操控情绪。比如看到某个热门话题,众人都在争论时,很容易跟随大流。这个时候,我们要提醒他们:"大家的看法不等于真理。"

  1. 慢下来:看过信息后,问问自己:"这是客观的,还是它在激发我的某种情绪?"
  2. 多角度思考:鼓励孩子不值用一个角度看问题。例如,看到极端的新闻和观点时,问问自己:"从另一方的角度看,这个事可能是怎样的?"
  3. 学会质疑:无论是新闻、社交媒体,还是任何一个观点,都要学会提问:"这个信息传播者会通过这个信息得到什么好处?它为什么要这么说?"

跨领域阅读,接触不同思维

让孩子接触更多元的内容,提供不同的信息来源,绝对比任何一条单一的知识线更有益。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鼓励他们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科幻小说、历史文化、哲学思维、不同领域大牛的自传……

真正的跨领域阅读,应该让孩子跳出舒适区,去接触那些他们不熟悉的、甚至不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孩子喜欢编程,但你可以鼓励他们去读些物理学的基础书籍,或者让他们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自传,看看那些改变世界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图片来源:包图网

与真实世界中的人、事、物互动也很重要。旅行、参加活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都是让孩子接触更多思想的机会。通过深度对话,孩子不仅能验证自己的看法,还能发现思维上的盲点,拓宽认知的维度,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动,都是他们认知体系的更新和提升。

最后小编想说,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复杂的信息世界中保持清醒、独立思考,最终成为那些能够在未来社会中主动探索、独立判断的人,并勇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而这种素质,正是这个AI时代最为稀缺和宝贵的资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