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紧巴巴”到“花头精足”,那些舌尖上的“食”代变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紧巴巴”到“花头精足”,那些舌尖上的“食”代变迁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929812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5周年。75年来,上海闵行区莘庄镇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40后凌国英到90后何佳欢乐,两代人的饮食故事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40后凌国英:岁月记忆中的朴素滋味

新中国成立之初,莘庄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正经历着从战乱到和平的转型期。那时,人们的饮食生活简单而朴素,主要围绕着“吃饱”这一目标展开。


黄金瓜丰收时节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吃饭总是紧巴巴的。”1947年出生的凌国英回忆起那段岁月,总是感慨万千。饭桌上最常见的是自家种的玉米、小青菜、黄瓜等蔬菜,还有母亲用粗粮做的各类食品。虽然制作简单,但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

据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莘庄人的饮食多以自给自足为主,每家每户的门前都种着各种蔬菜瓜果。春天,家家户户会忙着采摘野菜,如马兰头、荠菜等,用来包馄饨等;夏天,则是丝瓜、黄瓜等时令蔬菜的天下;到了秋天,山芋、南瓜便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冬天,则依靠腌制的咸菜和储存的干货来调味。这些简单的食材,在家人的巧手烹饪下,就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佳肴,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莘庄生产队集体出工收工

在凌国英的记忆中,一个大锅架在简陋的棚子上,便成了几户人家共用的“灶头间”。后来的生活条件转好,每家都有自己的小厨房。起初是烧煤球,后来改用煤饼,但无论是煤球还是煤饼,都是要凭票子去镇上的生产资料部去拿。直到80年代,莘庄镇上的每家每户才用上了煤气灶。

90年代,等到孙辈们出生,就已经进入天然气时代。菜场里各种蔬果都能买到,而且不限量,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街上各种各样的点心店陆续开业,不仅品种多,口味也十分齐全。“我还记得第一次尝到了鸡蛋糕、巧克力这样的“奢侈品”时,感觉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还有这么好吃的食物,一下子觉得自己太幸福了。”


2021年,莘松社区食堂开业

“虽然现在我已经烧不动饭了,但出门就有莘松社区食堂,每天都有不同的菜品上新,花头精很足。社区食堂附近还有好几家地道的面馆,街边的小吃美食更是应有尽有。这和我当初刚嫁到莘庄时,已经截然不同了。”凌国英说道。

90后何佳欢乐:新时代的味蕾探索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莘庄青年,何佳欢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时,热爱美食的她,对美食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追求。


2023年,康城社区食堂改造后重新开业

“繁忙的工作是我生活的常态,加之我对厨艺算不上精进,因此一般很少自己开火做饭,社区食堂也就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甚至可以说,社区食堂的出现‘拯救’了我的生活,让我在莘庄有了自己的‘厨房’。”何佳欢乐说道。

她居住的上海康城,原先只有一家康城社区食堂。自去年社区食堂改造后重新开业,社区内还新设了康城邻里中心助餐点。如今,无论去哪里解决“用餐大事”,对她来说都很方便。


康城社区食堂改造后重新开业

“由于平时主食吃得少,我对菜品种类是否丰富十分关注。”何佳欢乐每次用餐都得点上2—3道菜,诸如红烧大排、红烧排骨、油爆虾等本帮特色菜,价格大约在三四十元。若是在外面的饭店里,这个价位可能点个大荤都不够。

此外,社区食堂不断推出的新菜品,也满足了年轻人爱尝 “新”的好奇心,每一道新菜都是对味蕾的一次全新探索。

何佳欢乐告诉我们,经常有人问她“你一个江西人吃得惯上海菜吗?”她总是笑着回答:“这么多年,我的口味早就‘沪化’了!”如今,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居民吃饭的问题,还让我感受到“家的味道”,真正做到了“大家的大食堂”。

美食是“发酵中的乡愁”。从凌国英到何佳欢乐,两代人的“美食”故事,充分展现了莘庄美食的变迁,记录下莘庄这座城市变化的烟火气。在这个变迁发展的过程中,莘庄人始终保持着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不变的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莘庄的“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传承,更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见证。从地道的本邦菜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佳肴,从自家厨房到社区食堂,它们丰富着莘庄人的餐桌和就餐方式,也让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感受到了来自莘庄的温暖。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