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1. 背景与意义
暴发性心肌炎的严重性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炎,以急性、迅速发展的病情为特点,通常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异常和高死亡率。
·传统问题:过去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临床误诊、漏诊较为常见,病死率超过50%。
·中国方案:2017年提出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显著降低了病死率至5%以下,并在国际上领先。
·指南目标:基于中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及实践经验,制定本指南以规范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生存率及长期预后。
2. 流行病学数据
·发病率:全球暴发性心肌炎年发病率为0.922.32/10万人,中国每年约3万5万例患者。
·死亡率:急性期死亡率曾高达45%55.6%,在采用中国方案后下降至3.7%8.1%。
·长期预后: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如心原性死亡、心脏移植)为27.8%~39.4%。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病因
·感染性因素:如病毒(柯萨奇病毒、SARS-CoV-2)、细菌、真菌等。
·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药物毒性(如抗肿瘤药物、附子中毒)等。
发病机制
·炎症风暴:各种病因引起固有免疫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导致“炎症风暴”。
·心肌损伤:炎症风暴直接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心源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4. 临床表现与评估
临床症状
·前驱症状:发热、乏力、肌痛、腹泻等,常被忽视。
·心肌损伤表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
·多器官受累表现: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体征
·生命体征:发热、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心脏体征:心尖搏动减弱、第三心音奔马律、肺部啰音等。
·其他体征:休克表现如皮肤苍白、湿冷,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
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hs-cTnI/T和BNP/NT-proBNP显著升高。
·炎症因子:sST2显著升高,对暴发性心肌炎具有较高诊断敏感性。
·血液常规: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特异性类型。
影像学与特殊检查
·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急剧下降,心肌运动异常。
·冠脉造影:用于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活检:暴发性心肌炎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因及病理类型。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关键指标:急骤起病、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hs-cTnI/T和BNP显著升高,排除其他病因后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
·核心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及炎症因子检测。
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通过冠脉造影明确。
·脓毒性心肌病:需结合感染证据及细胞因子分析。
·普通急性心肌炎:症状较轻,无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
·应激性心肌病:多见于女性,心理应激诱发,冠脉造影无狭窄。
6. 急性期救治与综合治疗
快速反应团队的建立
·心内科团队:全面负责诊断和救治方案实施。
·多学科支持:包括急诊重症医学科、影像病理科及心外科等。
治疗路径
·早期识别与转诊:建立绿色通道,快速转运患者至有条件的救治中心。
·综合救治方案:
·生命支持:机械循环支持(如ECMO、IABP)。
·免疫调节: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风暴。
·药物治疗:正性肌力药物、抗病毒治疗等。
7. 预后与长期管理
随访与评估
·出院后6个月内密切随访,重点关注心功能恢复、心律失常及复发情况。
·根据患者预后风险,调整随访频率及治疗方案。
8. 中国方案的意义
·创新性:首次提出“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理念。
·临床价值:显著提高存活率,并缩短治疗周期。
·国际影响力:在全球暴发性心肌炎救治领域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