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生态系统理论在单亲留守儿童个案服务中的运用 | 社工案例计划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生态系统理论在单亲留守儿童个案服务中的运用 | 社工案例计划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31/11/73169064_1138110518.shtml

在四川省邛崃市H镇,一名12岁留守儿童小新面临着诸多成长困境:行为偏差、学习困难、亲子关系疏离……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社会工作案例,展示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为小新提供全面的个案服务,帮助她走出困境,重获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案例背景

(一)政策背景

为进一步提高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四川省民政厅等15部门联合出台《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6年,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精神素养明显提升,监护体系更加健全,安全防护水平显著提高,关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氛围更加浓厚,关爱服务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权利保障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邛崃市H镇社工站留守儿童关爱示范项目根据辖区内留守儿童、孤儿、困境儿童等现状,采用精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三大工作方法,回应缓解H镇农村留守儿童、孤儿、困境儿童支持陪伴过程中的各类需求。

服务对象小新(化名)是H镇的一名留守儿童,在日常巡访的过程中,小新祖母苦于小新存在各类偏差行为、难以管教向社工寻求帮助。社工在与小新接触一段时间后,对小新的问题进行评估后确定接案。

(二)服务人群特征

H镇地处山区,经济结构较单一,青壮年多因家庭生计问题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多与祖父母、其他亲戚等人生活在一起,隔代教养或上代监护成为普遍现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是滋养儿童成长最安全和温馨的环境,一方面父母的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农活负担过重,且隔代监护的祖辈年龄大、精力不足,在学习和心理问题上无力给予正确指导,部分孩子们出现“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向的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的状况。

(三)服务人群的需求

据社工前期调研发现H镇115名留守儿童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明显需求。

一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意外伤害预防能力及安全意识需要不断增强;
二是留守儿童需要专业社工的陪伴与专业心理老师的辅导;
三是留守儿童对于外出打工父母有效交流沟通的缺失;
四是村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社工室社工在开展留守儿童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经验和能力不足、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需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社工站个案服务对象小新(化名),女,12岁,在小新出生后不久,小新母亲便与小新父亲离婚,离婚之后小新由父亲抚养。小新父亲迫于家庭生计的压力常年在外务工,将小新留在家与祖父母一起生活。

家庭结构图如下:

(一)案主问题分析

1.个人层面

一是案主行为偏差问题。因案主缺乏监护和有效沟通、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案主获取知识信息、获得娱乐的需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导致案主对手机非常依赖,经常以各种借口向祖母索要手机看短视频、打游戏,甚至出现偷拿祖父母钱财购买大额游戏装备、偷窃祖父母积蓄用于购买小零食等行为。

由于祖父母家务农活较重,对案主疏于照顾,且案主自我意识较差导致案主行为习惯不好,衣服长时间不换洗,头发油腻。

二是案主学习问题。通过观察、访谈的分析,案主学习动机较弱,加之经常玩手机分散学习精力、作业无人辅导,导致学习跟不上。案主缺少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来自外部支持与内部应对能力不足。

2.家庭层面

一是亲子关系疏离。案主父母在案主1岁左右离异,案主母亲在与案主父亲离异后便没有回来看望过案主。案主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对案主的关心很少,案主常年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童年缺乏父母陪伴,亲情缺失。案主父亲平时与案主电话联系的频率很低,是典型的专制型的家长,在通话中也多用命令式的沟通模式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监督和约束,案主对父亲的严格控制和要求产生反感,亲子关系紧张,亟待改善。

二是家庭管教方式不当。案主祖父母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农活负担较重,老人溺爱案主导致案主手机成瘾,当案主出现偷窃等不良行为时,祖父母生气却束手无策,无力给予正确指导。需引导案主祖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产生重视,并鼓励案主祖父母对不恰当的管教方式进行调整。

3.社会层面

同辈支持薄弱。案主缺乏与朋辈伙伴活动交流的机会,需要学习和同辈伙伴的相处之道和沟通技巧,同时需要为案主提供朋辈交往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案主交际圈的拓展。

(二)案主需求

一是修复亲子关系,改善亲子沟通模式;
二是与家人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及互动模式;
三是协助案主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行为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协助案主获得适当的休闲娱乐机会,增进人际关系,改善社交技能,拓展社会支持网络。

三、服务理念及模式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与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查尔斯·扎斯特罗把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他指出,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

结合该理论,我们知道案主的行为和问题与其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服务过程中,亦可结合案主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发动案主身边的资源,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提出针对性的服务策略,从而帮助案主改善现状,陪伴案主更好地成长。

四、服务过程

(一)服务目标

一是协助服务对象家庭改进亲子关系,改进家庭沟通模式,让案主得到良好的监护和照顾;
二是协助服务对象改善讲粗话、手机成瘾等问题;
三是培养案主对学习的兴趣,激发案主学习动机,协助案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学习问题;
四是协助案主学习与同辈伙伴的相处之道和沟通技巧,为案主提供朋辈交往的机会,增强案主的朋辈支持。

(二)服务内容

一是通过链接学校心理老师开展心理疏导,社工提供日常陪伴等,引导案主父亲和案主祖父母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相关技巧,如用优势视角来看待案主、接纳案主的优缺点、多给予案主鼓励和支持等,改善家庭互动模式;邀请案主和父亲参与社区亲子活动,为案主与父亲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促进双方进行有效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从而促进案主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根据行为学行为改变的规律,经过21天(初步形成一个习惯)——8周(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行为习惯),社工在服务过程中给予案主正面引导,并联动案主祖父母给予案主适时鼓励或者奖励来强化案主的正向行为,从而及时协助案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通过撬动案主学校老师和同学资源对案主产生影响,链接志愿者资源,增强案主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成绩。

四是鼓励案主学习与朋辈伙伴交往及相处的技巧,并通过链接社区资源,为案主提供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以结交朋辈伙伴,扩大交际圈,促进社会融入。

(三)执行过程

1.走进案主,识别需求

收集服务对象自身及家庭资料,同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和信任关系。

社工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祖父母的面谈,进一步建立了与服务对象和其他重要家庭成员的良好信任关系,了解了案主在学习及行为改善、亲子关系增进上的渴望,与案主、案主父亲和案主祖父母商量制定了进一步的服务计划,并签订服务协议。在这一阶段,社工真诚的态度进一步获得了案主一家人的认可。

2.亲子关系促进两步法:线上连线传心意、线下服务促联结

社工直接介入促进案主与父亲关系的正向联结。社工每月定期走访,了解案主对亲子关系改进的诉求,同时社工电话联系案主父亲,就案主的亲情缺失、安全感不足、对父母陪伴的渴望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

个案跟进

在社工的引导和支持下,父亲愿意在工作之余多与案主通电话,在精神上多陪伴案主,在生活上多关心案主,在交流上多耐心倾听、多鼓励案主的想法。

亦与案主父亲形成约定-每周固定时间与案主“贴心连线”,享受家庭的“亲子时光云相聚”时光。

此外社工利用春节期间邀请案主与父亲参加站点亲子活动,在活动中不仅拓展了案主及案主家庭的交际圈,进一步的增进了亲子关系,更通过父亲的正向影响加强了案主对学习的动力。

案主父女二人在亲子活动中互动

在社工对案主祖父母多次耐心的沟通下,案主祖父母也意识到自己在管教案主过程中的不足,愿意为孩子的成长做出改变。

3.好习惯养成,学习情况改善

持续与案主及案主祖父母共同合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工通过正面引导和小约定等方法,支持和鼓励案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与案主祖父母进行深入交流,引导案主祖父母回顾家庭的教育模式和管教方式,了解案主出现行为偏差的原因,适当调整管教模式。邀请祖父母共同参与在恰当的时机予以正向鼓励和强化,协助案主改善行为习惯。

撬动案主学校和社会资源,发挥朋辈积极影响力量,联系学校老师同学为案主提供帮助、周末招募优秀的同龄志愿者与案主一起学习等逐步改善案主学习问题。

五、服务成效

(一)案主与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得到改善

社工通过与案主和案主父亲深入访谈、亲情连线、邀请案主与父亲参加活动等方式加强了二人沟通交流的频率(最初接案时案主父亲与案主每月难得通一次电话,在社工介入2~3个月的时间内,父女二人开始遵守每周至少通一次电话的“小约定”),促进了案主与父亲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改善了案主与父亲的紧张关系,帮助案主与父亲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联结。

在社工的推动下,父女二人在春节期间促膝谈心,侧面激发了案主学习的动力。

(二)引起了案主家庭成员对家庭教育重视,激发了家庭成员的改变动机

在社工的帮助下,案主家庭成员对家庭教育产生重视,案主祖母意识到在手机使用上对孩子过于溺爱、在零食控制上过于严格、对案主的卫生情况照顾有所疏忽等问题,开始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愿意为案主考虑,并乐意为案主的成长做出改变和调整。家庭成员关系开始从传统管教向彼此关心爱护转变,家庭关怀程度逐步提升。

(三)案主行为习惯有所改善、朋辈支持得以增强

在案主、案主家庭成员、社工的共同努力下,案主卫生意识有一定程度的增强(按时洗衣洗头等)、玩手机的频率有所下降、再无偷窃行为;案主在社工的邀请下参加了各类亲子活动和主题活动,结识了不少同龄的小伙伴,扩大了交友圈,在同伴的正向影响下,案主讲粗话的行为得到改善。

六、专业反思

一是在开展个案服务时,个案理论要与实务相契合。在服务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务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同时个案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锻炼社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社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素养。

二是社工在开展服务时,要遵循社工伦理守则。应把自己放到与服务对象一个平等的位置,谨记自己是服务对象的陪伴者、支持者、协同者。给予服务对象更多思考空间,提升其自决能力,同时,运用同理、支持、专注、鼓励等技巧,增强服务对象改变的动机,关注服务对象的改变。

三是运用优势视角和资源视角,发现服务对象自身的闪光点,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身边已有的资源,发动多方力量(如案主朋辈资源、学校师生资源、社区活动资源、社会志愿者资源等)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

四是在小新个案方案设计方面,要考虑家庭老年人实际参与能力。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社会交往能力的弱化,对于互动性、参与性较强的环节,要考虑老年人的实际参与能力。

五是在工作方法运用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五社联动机制。从工作方法运用方面,个案小新是一名留守儿童,社工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注重五社资源的整合和运用。

在本个案服务过程中,2名社区志愿者一直作为补充力量参与其中,为个案小新的服务开展其中的积极的人力资源补充作用,尤其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的提升方面。

后续,社工要加强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整合,为类似小新一样的个案服务提供项目服务支持,保证个案服务成效的延续性。同时,要尝试引进、培育专业社区社会组织及邻居,为小新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健康指导等专业服务,总之,在个案服务工作的过程中,社工要进一步深化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各主体的优势与作用,促进个案服务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从而帮助案主走出困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