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地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它取自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常被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下部出血,以及热毒雍盛引起的疮疡痈肿初起或湿疮溃烂、水火烫伤等。
产地选材
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中,植物地榆以切面粉红色者为佳;长叶地榆以皮部有绵状纤维,切面黄棕色者为佳。
性状特征
地榆: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2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纹。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地榆炭:是地榆片的炮制品,形如地榆片,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具焦香气,味微苦涩。
储存方法
应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防蛀。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
《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
《本草正义》:“地榆凉血,故专主血热而治疮疡,能止汗。又苦寒之性,沉坠直降,故多主下焦血证,如溲血、便血、血淋、肠风、血痔、血痢、崩中、带下等皆是。”
治疗功效
地榆的主要功效是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病证
主要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
作用分析
凉血止血:地榆苦寒清热,酸涩收敛,主入血分,善于清血分之热以治本,又能涩血妄行以治标,并且有“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的特点,是凉血止血的重要药材。能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证,因其性沉降下行,善于走下焦,尤善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下部血热出血。
解毒敛疮:地榆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生肌。既能解诸热毒痈,用于治疗疮疡痈肿初起或湿疮溃烂;又能调敷烫伤,促进创面愈合,是治疗水火烫伤的常用药物。
临床应用
血热出血:治便血、痔血,常与槐花、槐角、防风等同用。治血痢不止,常与甘草同用。治崩漏下血,可与生地黄、蒲黄、阿胶等同用。
水火烫伤、湿疹、痈肿疮毒:治烧烫伤,可与马尾连、紫草、冰片等制成油状液体外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与苦参、大黄同煎,用纱布蘸药汁湿敷。治痈肿疮毒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单味鲜品或与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地榆有止血、抗炎、促进造血、抗菌、抗烫伤等药理作用。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是凉血止血(使血液凉润,防止出血)、解毒敛疮。地榆,是一味中药,为蔷薇科地榆属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根,其味苦、酸、涩,性微寒,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血热便血,痔血,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水火烫伤,湿疹,疮疡痈肿等病症。本品可煎汤内服,或入丸、散,也可外用。注意地榆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请注意,中药建议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擅自用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地榆泡水的功效与作用
地榆泡水喝具有一定的凉血止血(使血液凉润,防止出血),解毒敛疮的功效,用于治疗水火烫伤,便血,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血痢,痔血,痈肿疮毒等。地榆属于止血药中的凉血止血药,科属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地榆性味苦,酸,涩,寒。地榆入肝经,大肠经。地榆内服外用均可。地榆的不良反应暂不明确。地榆性苦寒,脾胃虚寒(脾胃虚弱寒冷)者慎用地榆泡水喝。对地榆过敏者禁用地榆泡水喝。但是中药主要是通过煎煮发挥作用,泡水饮用可能因为有效成分释出有限,会影响疗效,如有需要请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
地榆有降血糖的作用吗
地榆没有降血糖的作用。地榆具有凉血止血(使血液凉润,防止出血),解毒敛疮的作用,具体遵医嘱用药。地榆是由蔷薇科地榆属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根所制成的中药材,属于止血药。地榆味酸、苦、涩,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主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而地榆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注意地榆性寒,虚寒者忌服。具体的用药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用药。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地榆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地榆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15克,或入、丸散。外用时适量,水煎洗浴、湿敷,研末撒布或麻油调涂。用于止血时,适合炒炭用;用于凉血、解毒敛疮时,适合生用。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地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用水洗净,除去残茎,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地榆炭:取地榆片放在锅内,用大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凉透,晒干。
常见配伍
地榆配茜草:地榆可以凉血止血;茜草既能凉血止血,又能化瘀止血。两药配伍,增强凉血止血的作用,又无凉遏留瘀的弊端,适用于血热出血引起的各种证候,多用于便血、痔血、崩漏等下部出血证。
地榆配冰片:二者均为苦寒之品,能泻火解毒、敛疮生肌。两药同用,外治诸疡,能协同增效,适用于疮疡溃后日久不敛、水火烫伤、皮肤溃烂。
组成方剂
地榆汤:药物组成:地榆、甘草。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痢不止的症状。
清肠饮:药物组成:银花、当归、地榆、麦冬、元参、生甘草、薏苡仁、黄芩。功能与主治:活血解毒,滋阴泻火。适用于大肠痈。
地榆丸:药物组成:地榆、当归、阿胶、黄连、诃子肉、木香、乌梅肉。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止痢。适用于泻痢或血痢。
制成中成药
止血灵胶囊:药物组成:扶芳藤、蒲公英、黄芪、地榆。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益气止血。适用于气虚血热所致的出血证,症见月经过多、崩冲漏下、产后恶露不净、痔疮出血、鼻出血;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岀血、放环后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消痔软膏:药物组成:熊胆粉、地榆、冰片。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消肿止痛。适用于炎性、血栓性外痔及Ⅰ、Ⅱ期内痔属风热瘀阻或湿热壅滞证。
创灼膏:药物组成:石膏(煅)、炉甘石(煅)、甘石膏粉、苍术、木瓜、防己、延胡索(醋制)、黄柏、郁金、虎杖、地榆、冰片、白及。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适用于烧伤、冻疮、压疮、外伤、手术后创口感染、慢性湿疹及常见疮疖。
烫伤油:药物组成:马尾连、大黄、黄芩、紫草、地榆、冰片。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祛腐,止痛。适用于Ⅰ、Ⅱ度烧烫伤和酸碱灼伤。
皮肤康洗液: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马齿苋、土茯苓、蛇床子、白鲜皮、赤芍、地榆、大黄、甘草。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适用于湿热蕴阻肌肤所致的湿疮、阴痒,症见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瘙痒,或白带量多、阴部瘙痒;急性湿疹、阴道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膳食疗
- 痔疮下坠:泥鳅250克,少量桔梗、地榆、槐角、诃子、粟壳。上述材料一起炖汤服用。
使用注意事项
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因其所含水解型鞣质被过量吸收后会引起中毒性肝炎。
热痢初起的人不宜单独使用。
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的人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地榆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地榆注射时偶尔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表现为活动减少、四肢无力、呼吸困难、抽搐。
鉴别用药
生地榆与地榆炭:地榆生用以凉血、解毒为主,多用于血热出血诸证及水火烫伤、疮疡痈肿。地榆炭凉血之力不及生地榆,以收敛止血为主,可用于各种出血病证而血热不明显的人。
地榆与紫草:二者均能凉血、解毒,用于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然而地榆善于清血分之热而止血,兼能收敛止血,适用于血热出血诸证;因其性沉降,善走下焦,故适宜于下部出血,如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紫草善于透疹,能凉血热、行瘀滞,解热毒,透发斑疹,适用于温病血热毒盛所致的斑疹紫黑、麻疹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