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姓的历史渊源与未来发展
谭姓的历史渊源与未来发展
谭姓是中国第五十七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当今谭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总人口大约有499万。
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谭姓的主要得姓始祖是谭子,姒姓,谭氏。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后,大禹后裔中有一支被封于谭。谭子在位时,提出“尊王抑霸”的政治主张。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出兵并吞了谭国。谭国灭亡后,谭子逃亡莒国,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
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谭”字的本义与酿酒和储藏酒的坛子有关。《说文解字》记载:滋味深长,甲骨文中“覃”字与“酉”字相近,金文也相似,上部都有一个囊形的盖子。因此,“覃”字由“长”引申为“深入”之义。
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谭姓主要有两大来源:赢姓和姬姓。
第一支谭氏出自嬴姓:黄帝后裔皋陶之子伯益佐禹治水立有大功,赐姓赢。伯益后人在西周时有国十四,其一为谭,子爵,史称谭子国。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谭子国,谭子奔莒,子孙以国名为氏。
第二支出自姬姓:周文王封其庶子于獂戎故地,遂有原国。周平王东迁后,原伯之地赐予郑人苏忿生,原伯东移今河南原阳西的原武镇。春秋初,两地原国分别为晋、郑所灭。周襄王封在朝做官的周大夫原伯毛食邑于谭,也称谭伯。谭伯之后以邑名为氏。
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谭姓的外来血缘是组成今天汉族谭姓的重要成分,特别是湖南和两广地区的谭姓,基本上是出于东汉巴郡五姓蛮的覃姓。清朝满洲八旗有谭姓,世居沈阳,其先为汉人,人旗后满化,后来又改回汉族,成为东北谭姓汉族的重要成员。
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朝时谭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体也由北方移人华南地区。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随着山东地区向东北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胶东和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由此形成。
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谭姓人口已有499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500万,增长了19倍多,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谭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重庆三省市,大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44.8%;其次分布于广西、四川、湖北、山东,贵州,江西六省区,又集中了谭姓总人口的35.4%。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19.4%,全国重新形成了南起粤桂、北经湘鄂、西连川渝的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谭姓的郡望主要有弘农、济阳、齐都等。重要的谭姓堂号除了与郡望相同外,主要还有善断堂等。“善断”堂号典出唐朝谭忠因谭忠有谋,料事如神,被称善断,因而有此堂号。
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谭姓历代名人79名,占总名人数的0.17%,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零九位;谭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9%,并列排在第一百零五位;谭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排在第九十位;谭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2%,排在第八十六位。
历史上重要的谭姓人物:明朝兵部尚书谭纶,文学家谭元春;清朝词人谭献,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刑部尚书谭廷襄,太平天国名将谭绍光;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地质学家谭锡畴,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曲家谭小麟,民主革命者谭人凤。
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山东省章丘市(发源地)——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谭纶墓)
- 山东省章丘市谭姓发源地之一——大禹后人的封地谭国
西周时期,章丘一带为古谭国,旧址在现在的山东省章丘市的城子崖遗址。历史上这里一直是筑城立国的理想之地。1928年,以黑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城子崖遗址,在龙山镇被发现,“龙山文化”由此得名。站在“三城叠压”的城子崖前,视线缓缓由下而上,依次是原始社会、夏代、周代,2000年的时光浓缩在一个横截面里。东北约2公里处,就是始自春秋、兴于两汉的东平陵故城。锦阳关西800米的齐长城,已在此蜿延了2400年。漫漫时间长河不知在章丘积淀了多少历史,不知还有多少令人无法想像的古物,静静地等待着重见天日的一天……城子崖历史博物馆里保存了从复、商、周剑两汉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每个人的眼前。
- 江西省扼州市宜黄县谭纶墓
谭纶是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今宜黄县城南有谭纶墓,邻近有“马祖第一道场”的石巩寺和全国罕见大型丹霞地貌,风光十分宜人。宜黄历史文化悠久,禅文化、赣文化(宜黄戏、傩舞)源远流长。自然景观十分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宜黄县旅游资源丰富,其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自然风光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重要位置,有中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之一的曹山寺,棠阴明清古建筑群,又有全国闻名的神奇秀丽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是游客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游线二:湖南省浏阳市(谭祠、谭嗣同故居)
浏阳市才常街的谭祠里有一张谭嗣同32岁时的照片,浓眉俊目,眼光闪闪似电,手中握着那把曾伴他闻鸡起舞的“凤矩剑”。谭祠里还有他的“崩霆琴”的照片。谭嗣同一生好琴,曾收藏他最崇敬的文天祥的“蕉雨琴”。谭嗣同怎么也想不到,他的殉难之地就是600年前文天祥从容就义的刑场——菜市口。
在位于浏阳市北正路的谭嗣同故居,面对谭嗣同画像,追忆其人其事,令人感慨万千。原本衣食无忧的他,却在浏阳办算学馆,在长沙筹办时务学堂,办《湘学新报》,入京参与变法,干的都是旁人看来“不务正业”的事,最终还丢了性命。碌碌之辈更有理由嘲笑“谭家小子不识时务”了。但最终嘲笑别人者湮没无闻,身高小过160米左右的“小个子”谭嗣同却成了顶天立地的好汉,名乖青史。
这座故居始建于明末。因谭父官至湖北巡抚,故称“大夫第”。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大户庭院,可惜现有建筑仅保存了原貌的二分之一,大部分建筑己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被拆毁,思之令人痛惜。它躲过了战火与文革的浩劫,却没有躲过急功近利的房地产开发商之手。浏阳古城有1790年的历史,是著名的“花炮之乡”,是中国花炮的发源地,其花炮生产已有上千年历史。远在1723年,浏阳花炮就成为贡品,浏阳文庙内设“浏阳花炮博物馆”,到浏阳这里不可不看。另外浏阳河的发源地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吲和浏阳文庙古建筑群也是浏阳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