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范生到伟大领袖:毛泽东9年间的神奇蜕变
从师范生到伟大领袖:毛泽东9年间的神奇蜕变
从1918年到1927年,短短9年间,毛泽东从一名普通的师范生转变为伟大的革命领袖。这期间,他经历了思想认知的升华、交往层次的跃升和平台环境的巨变。本文将详细讲述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进程。
1918年6月,毛泽东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按照他原本朴实的想法,毕业后去当个老师,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然而,仅仅9年后,这位师范生却率领着几百号人来到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就此叩开了师范生转型伟大领袖的征程。
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9年时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是极短的,随便混混日子就很容易眨眼而过。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毛泽东究竟经历了什么,使得他的人生有了如此神奇的蜕变呢?
笔者详究从1918年至1927年这九年间毛泽东的经历,概括起来毛泽东能在极短时间内发生蜕变主要有三大因素:思想认知的升华、交往层次的跃升和平台环境的巨变使得这位时代俊杰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领袖。
我们争取用最精简的篇幅将毛泽东这九年时间里发生的惊人蜕变讲得让各位读者看明白。
先来说说这九年时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
毛泽东是从韶山冲里走出来的,按照现代的标准,也就是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但这位来自大山的孩子却并不普通,他不仅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锻炼身体,而且还立下豪迈的誓言,临出韶山冲,他赋诗一首: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写完这首诗后,他开启了远赴长沙求学之路,自此便很少回到韶山冲。
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毛泽东的思想最为活跃,他不仅在此前后一度投笔从戎参加湖南新军,而且还与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师范毕业后,他去北平打算为远赴法国留学做准备,为筹措留学费用,他当起了北大图书馆图书助理员,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
在李大钊等人建议下,毛泽东放弃了留洋海外的想法,并决心留下来先摸清楚中国国情再做计较。
1919年在筹集了足够的经费后,毛泽东去上海送别了一批远赴法国留洋的同学,便回到湖南长沙响应“五四运动”、创办《湘江评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运动。
1920年以后,毛泽东在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并与其讨论马列主义问题,旋即回到湖南长沙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第二年,也就是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一大,成为中共创始人之一。
这样,他就开启了领导安远铁路工人大罢工、出任中共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兼中央局秘书。
时间节点来到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毛泽东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此后又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并负责主编该部创办的《政治周报》。
1926年,因澎湃另有任务,毛泽东主持第六届广州农讲所,几个月后,毛泽东回到湖南搞农民调研,同时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个月后,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行恐怖统治政策,当年9月秋收起义发动,毛泽东率余部上了井冈山。
以上就是毛泽东从1918年至1927年这九年间的简要人生经历。
从这九年间的沧桑经历来看,师范生毛泽东之所以能实现鱼跃龙门的巨大转变,
思想认知的升华、交往层次的跃升和平台环境的巨变是促使其人生升华不可改变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我们来说说思想认知的升华。在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先后经历了推崇孔孟、拥护君主立宪制,再到崇尚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他的思想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直到“北漂”期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潮,他的思想至此完全跨上了一个崭新的认知,这是他走上人生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九年时间里,毛泽东的交往层次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所接触到的人主要周围的师生,著名的人物如杨昌济、蔡和森、萧子升、蔡畅等人。虽然这些人都是一时之翘楚,但囿于年龄、人生经历、眼界等因素,实际上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并没有那么宽广。
譬如,在长沙求学期间创建起来的“新民学会”。刚开始,新民学会的宗旨是
“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从这个宗旨就能看出,新民学会一开始不过是提升个人品行和改良人心风俗的团体,并没有任何革命宗旨。因为这个时候,这帮年轻学生的圈子较为狭窄,没有沐浴国外先进思想的人物涌入其中,自然就不可能提出更为高级的宗旨了,直到不少新民学会成员留学法国后,其宗旨才改成
“改造中国与世界”。
所以,从新民学会宗旨的变迁历程来讲,接触什么样的人,融入什么样的圈子,就会注定一个人能从中得到多大的提升。
事实也确实如此。毛泽东去了北平以后,原本只是为留学法国做准备,不承想无意中接触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的革命先驱,这样一来,他的人生圈子就有了很大提升档次,自然,就决定了日后人生发展方向。
最后一个就是平台环境的巨变。
无论是前面说到的思想认知的升华也好,还是交往层次的跃升也罢,如果没有一个可供施展的平台环境,这一切仍然只会停留在海市蜃楼阶段。
不过,毛泽东是幸运的,也就在他接触到全新思想、融入到崭新圈子里头之际,中共诞生了,而他作为湖南省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也就被邀请参加了一大的召开。
但一大的召开并不就完全意味着他的人生之路从此开挂逆袭,因为这个时期参加一大的代表仅12人,全国党员也才58人,与老牌国民党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而当时苏联更为器重正在崛起的国民党,并且北伐就是在苏联支持下开启的一边倒式大捷。
就在这个关键档口,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毛泽东由此成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的事业平台再一次得到了跃升,环境更是发生了巨变。
如果历史止步于此,或许会就不会有后面那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了。这个时候的毛泽东,他的思想认知水平、交往层次以及平台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历史伟业的大门仍旧并未开启,直到他遇到澎湃的广州农民讲习所,他赫然发现,中国几千年以来,最核心的就是农民问题,谁能在历史潮流中把控住农民问题的本质,谁就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因此,当他在广州农讲所得到这一启迪后,便回到湖南开始搞农民调研,这不调研不要紧,一调研很快让他打开了通往中国革命胜利的大门,相应的,
在偏远山区搞红色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搞土地改革就成为了他打开中国革命大门的“金钥匙”。
而这一切看似顺理成章的成果,实则是因为毛泽东青年时期他的思想认知升华、交往层次跃升和平台环境巨变相互作用的结果。
简单来说,也就是交往层次提升思想认知,思想认知搭上时代潮流的快车,这就有了短短九年后,毛泽东完成了从师范生到伟大领袖的神奇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