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河南修水渠现场,国宝石雕重见天日——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东汉石辟邪解密
1992年河南修水渠现场,国宝石雕重见天日——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东汉石辟邪解密
1992年,在河南洛阳孟津县的一次水渠修建过程中,一件重达8吨的东汉石辟邪重见天日。这件被誉为"中原地区体型最大、雕刻最精美、气韵最为生动"的石刻艺术品,不仅展现了东汉时期的雕刻艺术水平,更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传奇经历而成为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时间回到1992年12月,在孟津老城油坊街村西约500米,西北距汉光武帝原陵约1公里处,正在修筑水渠的村民,挖至距地表约5米深处时,碰到了一个硬东西,怎么也挖不动了。
现场负责人马上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发掘,于是现场大家用工具清理泥土,结果露出一只狰狞的兽首来,看样子是某种动物的雕像。
说来也怪,当这只怪物雕像从泥土中露出来时,本来晴朗的天空乌云密布,片刻之后就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大伙赶紧找地方避雨,正值初冬时节,只觉冷风扑面,彻骨生寒,那只怪兽雕像在雨水冲刷下,也渐渐露出清晰的面容。
只见它双眼突出,怒目而视,张口咆哮,巨大的舌头从嘴里伸出来,看上去既像是狮子,又像是麒麟,但不论如何,此雕像体型肯定非常大,仅仅露出半张面孔的头颅,已经和磨盘差不多大。
村长得到消息,急忙过来查看情况,他意识到,这个石雕可能是文物,于是吩咐村民清理附近的泥土,保护好现场,同时安排人赶紧去县里,把发现石雕的事情汇报给文物管理部门。
原来这里堆积着不少古代石刻,有石阙构件残段及石兽的残躯和残片等。文物工作者把这些石头残片运到原陵西侧的光武帝刘秀祠拼对修复。经专家对接复原,一件庞大的石兽呈现出来了。
这是用一块完整青石雕刻而成的雄性石兽,石质细密坚硬,呈青灰色。它作昂首奔走的姿态,怒目竖眉,两耳斜立,张嘴伸舌,头微向左侧,脊背自然弯曲,臀部撅起,四肢与长尾立于长方形石板上,步履矫健。石兽嘴侧鬣毛上翘,身上有双翼向后高高扬起,脊背骨节凸出,四足各有四爪,前肢左足抓一小兽,小兽作仰卧翻滚状,仿佛正在尽力挣扎着要站立起来。这件石兽与人们常见的石羊、石象、石马、石狮都不同。他身生双翼,像狮子又像虎豹,到底是什么动物呢?经过研究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辟邪。
这是用一块完整青石雕刻而成的雄性辟邪,高1.9米,通长2.9米,重约8吨。
石辟邪出土位置在东汉光武帝陵东南约1000米,专家认为这件石辟邪应该是东汉光武帝的陵前神兽。也有专家认为,汉光武帝刘秀一向节俭,他临终前吩咐丧葬从简,但后人却在他的陵墓不远处发现这么巨大而精美的石辟邪,似乎与他的初衷不符。
陵前神兽一般放置在地面上,但是这件石辟邪却出土于深沟之中,而且遍体鳞伤,这是怎么回事呢?石辟邪的不少部位因被撞击而遭到破坏,如头部的独角、右耳、上唇、下颌及长舌下段,还有左翼及尾部都有程度不同的残缺,左前足下的小兽背及头部也被破坏。从出土情况看,这件石辟邪显然是因某种缘故被移动位置推进深沟里的。是谁、什么时候破坏的目前还是未解之谜。专家推测,也许和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城有关,当时董卓不仅使繁华的洛阳城变成一片焦土,而且还派人毁坏过东汉帝王的陵墓。石辟邪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被董卓手下人推倒在深沟里,从此埋藏地下近两千年。
到目前为止,洛阳出土的汉代大型石辟邪共5件,这件石辟邪是中原地区体型最大、雕刻最精美、气韵最为生动的一件,堪称同类石刻中的经典代表,也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近年来美国、日本、韩国等不少国家纷纷有意邀请石辟邪出国访问,但大多因不好运输而作罢。2004年年底,石辟邪去了趟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是它唯一一次离开洛阳。
2004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费时8年策划了“走向盛唐”大型中国文物展,借调了中国47个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的404件藏品。他们也看中了洛阳博物馆的石辟邪,因为个头太大,搬运困难,洛阳博物馆建议换成小辟邪。但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说什么也不愿意放弃这件藏品,为此他们专门到洛阳博物馆5次商量有关事宜。“个子”大?没问题,派专机。易损坏?没问题,买高额保险。运费高?没问题,20万美金够不够?总之,要尽一切办法将它送到美国参展。因为洛阳博物馆老馆展厅较低,大型器械用不上,一家专业文物运输公司一个星期也没把石辟邪运出展厅。没办法,请来偃师老石匠,6个人带着撬杠、绳索,给石辟邪挂上彩绸,经验丰富的他们很快把石辟邪运了出来。
石辟邪乘着美国方面包租的飞机飞抵美国,并被放在了一向不摆展品的大都会博物馆大厅中央。石辟邪在美国展出3个月就回来了,这以后就再也没离开过洛阳。这次的公开展出,促进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令无数美国人对石辟邪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