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长护航,对校园霸凌说“不"!
为成长护航,对校园霸凌说“不"!
提起校园霸凌,相信家长和同学们都有一肚子话要倾诉。近几年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屡屡出现在公众眼前。
去年,某知名演员报警称自己女儿在杭州某国际学校遭到同学的肢体霸凌。虽然校方成立的联合调查组最终未将其定性为霸凌,但这一事件无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它提醒我们,校园霸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约1/3的儿童遭受过校园欺凌。2023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2.4%,调查指出,校园欺凌可能发生地点有“教室、过道、校车、操场角落、校门口偏僻地方、厕所”等。
同时,校园欺凌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小升初”的年龄段恰是欺凌发生的高频时期。中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的一项调查则显示,有57.95%的受访者表示曾遭受过校园霸凌,其中50%以上的受害者当时年龄在14至16岁之间,中学已成为校园霸凌发生的主要场所。调查还发现,年龄越大的学生,反而越不愿意向成人求助,背后的原因,或是感觉丢人、认为自己无能、担心他人觉得自己是告密者、希望自己去独自解决,或是认为大人无法帮到自己。
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摩擦”和“小困扰”,往往是恶性和极端欺凌事件的萌芽。
校园欺凌的定义可能因不同的研究结果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四个要素:发生在学生之间、主观蓄意、造成人身/财产/精神伤害、存在权力不平等。权力不平等可能表现为体型、体力、年龄的差异,或是多对一的局面。在欺凌中,欺凌者往往拥有更多的权力,使被欺凌者难以反抗。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ODD GIRL OUT
书籍作者 : 蕾切尔·西蒙斯
学者蕾切尔·西蒙斯曾经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专门讨论了这种经常发生在女孩之间的关系欺凌。她指出,女孩们从小被鼓励成为“好女孩”,不被鼓励直接表达负面情绪或正面应对冲突,这导致她们采取更隐秘的方式表达不满,如闲话、传谣言、冷暴力和操纵关系。这种欺凌更加难以识别,甚至让受欺凌者陷入自我怀疑。
这些行为提醒我们,欺凌并非仅仅是“坏孩子”的反社会行为,它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孩子们为了符合某种文化标准,排斥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同伴,以赢得认同和社交地位。因此,仅仅惩罚个别“坏孩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伤害已经发生,孩子们因欺凌而遭受焦虑、抑郁、厌学、自伤等危机时,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减轻伤痛,却无法完全抹去这些创伤。因此,我们需要在伤害发生之前,就精准识别并干预这些行为。
我们怎样可以让这些欺凌在更早期的时候被识别、被干预,甚至可能让它从一开始就不发生呢?怎样帮助校园管理者、老师们去更早更准确的识别这些行为呢?
SafeCampus:基于人工智能的校园霸凌预警系统
SafeCampus 是一个基于人工智能和视觉识别技术的校园安全预警系统,专门用于识别和预防校园霸凌行为。通过部署在校园公共区域的摄像头,实时分析学生的行为,识别潜在的霸凌预兆(如推搡、围堵等),并发出预警通知校方或安保人员,在事件发生前进行干预,保护学生的安全。
SafeCampus 的创新点:
提升校园安全:通过自动化监控和预警,帮助校方在霸凌行为升级为严重事件前进行干预,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校园环境。
减轻教师和安全人员负担:能够实时监控大量视频流,弥补了传统监控系统需要人员分析的不足,减轻了教师和安保人员的工作负担。
数据驱动的校园管理:可以生成详细的行为分析报告,帮助校方识别校园中的高风险区域或时间段,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策略,进一步提升校园的整体安全水平。
校园霸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教育干预,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