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京沪高铁研究报告:国铁最核心资产,价值与成长兼具
2024年京沪高铁研究报告:国铁最核心资产,价值与成长兼具
京沪高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其运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京沪高铁的运营模式、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1 京沪高铁:黄金线路,盈利领先
1.1 国铁集团最核心资产,区位与路网优势凸显
京沪高速铁路于 2008 年 4 月 18 日开工建设,2011 年 6 月 30 日建成通车,正线长 1,318 千米,全线采用动车组列车运行,设计目标时速为 350 公里/小时,设计区间最小列车追踪 间隔为 3 分钟,是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京沪高铁公司由中国铁投、平安资管、社保基金等 11 名股东共同发起设立,公司成立 于 2008 年 1 月,并于 2020年 1 月在上交所上市,募得资金用于收购京福安徽约 65%股权。
实控人为国铁集团,中国铁投为第一大股东。截至 5月 21日,中国铁投持股 43.49%, 其他股东主要为平安资管计划持股 6.61%,以及沿线省份铁投公司,其他股东持股 20.26%。
京沪高铁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连接 “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全线共设 24 个车站,其中,北京南、天津西、济南 西、南京南及上海虹桥站等均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站。
京沪高速铁路的区位优势与路网优势凸显: 区位优势:京沪高铁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沿线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较高、运输繁忙。根据国家统计局 2022年数据,京沪高铁沿线省市的行政 区域面积约占全国的 6.5%,却拥有全国 27%的常住人口,并创造全国 33%的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8%。 路网优势:京沪高铁是“八纵八横”重要组成,与京哈、太青、徐兰、沪汉蓉、 沪昆等其他高速铁路相连接,并连接北京南、天津西、济南西、南京南及上海虹 桥站等重要铁路枢纽,由上述枢纽进出京沪高铁的跨线列车较多,驱动本线与跨 线客运量的增长。
公司固定资产主要为线路和房屋建筑物,不拥有动车组资产。截至 2023 年末公司固定 资产账面价值为 2,188亿元,构成主要为高铁线路、沿线车站建筑物和电气化供电设备等, 公司不拥有动车组资产;公司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 583.76 亿元,构成全为土地使用权。
1.2 委托运输管理服务模式,借力地方路局成熟体系
我国铁路客运公司经营模式分为“担当”与“非担当”:“ “担当”模式可理解为客运公司:公司取得列车客票收入,承担开行成本。 “非担当”模式则可理解为基础设施公司:公司向经过自己路产的其他铁路运输 公司收取路网服务收入、不取得客票收入,并承担路产的折旧与维护成本。
京沪高铁本线车为公司担当,跨线车为非公司担当。根据《京沪高铁列车担当协议》, 京沪高铁本线上开行的动车组列车由公司担当,并取得担当收入;跨线开行的动车组列车 由其他铁路运输企业担当,公司向其提供线路使用、接触网使用等服务并收取相应收入。
收入构成:旅客运输与提供路网服务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40%与 60%(2023 年)。 成本构成:委托运输管理费、动车组使用费、折旧支出、能源支出以及高铁运输能力 保障费为主,占比分别为 26%、21%、23%、18%、6%(2023 年)。
公司通过委托运输管理模式管理运输业务:将客运运输管理委托给北京局、济南局和 上海局,将供电和电力设施维护委托给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委托运输管理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高铁运营需要多部门的统一协调、密切配合。公司若自行管理,组建管理系统和团队成本 大、难度高,且筹备时间较长,而地方铁路局则拥有成熟、系统的运维团队与经验。 因而(1)公司在编员工 73 人(截至 2023 年),远少于同业上市公司。(2)公司仅拥 有线路、车站及相关的配套资产,不拥有动车组列车,综合折旧率相对更低。
主要营业成本项目刚性相对较强。“网运分离”下,委托运营模式造就公司特有成本结 构:动车组使用费、能源支出受列车开行频次及运线长度驱动,若运行图保持稳定则上述 两项成本波动不大;折旧支出与公司固定资产规模及既定消耗方式相关,若不发生重大会 计估计变更则同样变动不大。公司成本与客运量相关性较小,成本弹性相对较低。
1.3 增速快、盈利强、现金牛
沿线客运需求旺盛,客运量保持稳健增长,客运量持续高位。受益京沪高铁区位优势, 2011-2019 年全线旅客量 CAGR 为 20%。2016-2018 年本线与全线的客座率均迅速提高,其 中本线客座率达到并稳定在 80%左右的高水平。
黄金线路需求无虞,驱动业绩持续增长,净利润率水平高。公司 2014-2019 年营业收 入 CAGR 为 10%,公司自京沪高铁运营四年后于 2015 年起开始盈利,2019 年全年实现归 母净利润 119.37 亿元,并在 2016-2019 年期间保持 30%以上的净利润率水平。 从偿债能力看:随经营收入增加,公司偿还部分长期借款,有息负债规模逐年下降带 动财务费用下行;利息支出规模缩小叠加营业毛利提升带来利息保障倍数走高,2019 年利 息保障倍数达 14.5 倍,公司偿债能力稳健。从经营现金流与杠杆水平看:公司成本中折旧 占比较高,且首付款能力较强,经营性现金流相对充足,支撑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走低。 随着公司 2023 年客运量恢复,业绩强劲反弹,利息保障倍数对应迎来回升、资产负债 率水平走低。
公司 ROE 水平在 2016-2019 年趋势上行。截至 2019 年,公司 ROE 为 7.88%,对平同 业 A 股上市公司,高于广深铁路的 2.58%,但不及大秦铁路的 12.55%。对三家铁路企业 ROE 水平进行杜邦分析发现,尽管公司净利润率最高,但资产周转率和杠杆率水平均偏低。
2 运力供给仍有增长空间,浮动票价打开业绩弹性
我们认为,公司量与价均有向上机会,未来盈利成长空间较大: 量:本线车可通过车型迭代,使用更长编组、加密发车时刻等增加运力供给。 价:票价市场化持续推进,二等座票价最高上浮 20%, 票价弹性有望逐步释放。 本线车开行列次及占比不断被挤占。京沪高铁是“八纵八横”的重要组成,贯穿我国 东部路网的大动脉,又是承接南、北高速铁路,连接中西部地区客运专线的路网核心,需 承担大量跨线客流运输工作。随着“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的织密,各地区铁路交通联系 愈发紧密,2016-2019 年京沪高铁跨线列次持续增加。截至 2019 年,本线车下降至 3.61 万 列次,占比下降至 19%,京沪高铁运行结构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
本线车边际贡献高于跨线车,加开本线运能或为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分拆单列数据 看,本线车列均创收及盈利能力皆强于跨线车, 列均本线车收入和毛利 16-19 年 CAGR 分 别达 7%、19%,而跨线车列均收入及毛利却录得负增长和 1%。此外,若考虑提价,本线 车享有票价上涨带来的利润弹性,而当前清算模式下,路网服务的收费标准则较为刚性。
各区段利用率水平差异较大限制本线车增班。跨线车速度、停站数量与时长存在差异, 对京沪高铁各区间段的时刻占用不均衡,导致对全线利用效率造成损失。考虑到跨线列车 实际调度复杂,且 2020 年前京沪高铁业务量增速就已放缓、面临饱和。因此高铁网进一步 织密带来的分流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京沪高铁跨线车压力,带来本线车次增长容量。
随着路网织密,京沪高铁跨线列车压力有望缓解,本线车存在加开机会。商合杭高铁 北段(商丘-合肥)已于 2019 年 12 月正式开通运营,2020 年 6 月 28 日,商合杭高铁合肥至 湖州段开通运营,2022 年 9 月 22 日,商合杭高铁湖州至杭州段开通运营。商合杭高铁与京 沪高铁走向基本平行,全线开通后徐兰客专列车无需再借道京沪高铁即可南下,由此释放 京沪高铁徐州至南京段时刻,以增加京沪本线运能。
我们认为,京沪高铁产能扩张主要依靠:车型替换(加长列车编组,增加定员人数)、 提高时速以缩短追踪间隔等。 京沪高铁率先投用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运能大幅提升。我国大部分动车单列为 8 节编 组,当客流大时为增加运能,则将两列 8 节编组列车首尾连接重联运行,共 16 节车厢、运 能提升一倍。复兴号相较和谐号:8 辆编组定员扩容 20 人至 576 人,运力提升 3.6%、16 辆编组定员扩容 140 名至 1193 名,运力提升 13.3%,以及新增 17 辆编组列车,定员进一 步提升到 1283 名,较 16 辆编组复兴号运力提升 7.5%。
17 辆编组数向上进一步增加的可行性较低。考虑到我国高铁站台长度一般为 450 米, 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常见动车一般8节(总长约200米)或16节(总长约400米)编组, 17 节编组复兴号总长度达 440 米,若进一步增加车厢数或将涉及到全国站台改造,则不经 济,且增加乘客在站台步行时间,进而增加停靠时长,从而影响发运车次数量。 截至 24Q1,京沪高铁每日开行约 42 对,其中 17 节编组列车占比 37%。
根据当前开行的京沪高铁编组列次构成情况测算:若用 17 辆编组代替 16 节,运力供 给将增加 5.0%,若全部改用 17 节编组,运力供给将增加 29.2%。
考虑到高铁与航空的差异性,京沪高铁客座率水平已处高位,但预计仍有提升空间。 2010-2019 年间京沪线航班正班客座率平均为 87%,而京沪高铁本线客座率在 2017- 2019 年间平均约 80%。相较京沪线航班,京沪高铁客座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但从原理看, 京沪高铁客座率或难以达到京沪线航班水平。原因在于航空属于点到点运输,高铁运输属 于多站点运输。以北京南到南京南及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站为例,若北京南到南京南的客票 售罄,则欲从北京南抵达上海虹桥的旅客亦无坐票可购,但南京南至上海虹桥站仍存空余 座位,导致高铁运输天然形成隐形的客座率天花板。2019 年换成 17 量编组后客座率略有下 滑,我们认为后续将持续受益路产腹地经济增长,客座率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京沪高铁票价市场化进程拾级而上。京沪高铁自 2011 年 6 月 30 日开通运营以来,客 流运量大幅增长,平均客座率高位运行,但在 2020 年底前始终执行单一票价制度,定价市 场化程度不高。公司于 2020 年 12 月 23 日发布公告,即日起将实行浮动票价机制,以现行 执行票价为基准价上下浮动,整体实行五档票价及快慢车制度;2021 年 6 月起进一步实行 七档票价,同时执行快慢车制度及峰谷制度。 截至 2024 年 7 月,京沪高铁二等座、一等座和商务座最高票价分别较原固定票票价上 浮 20%、14%和 33%。
我们认为京沪高铁具备长期提价基础: 公司具备定价自主权、京沪高铁票价显著低于 部分高铁(如广深高铁),此外,民航票价市场化进程加快,与高铁价差不断加大。
2015 年末,国务院发改委将高铁动车组客运票价定价权交给原铁路总公司,其中一、 二等座票价标准由原铁路总公司及各路局集团制定,商务座、特等座、动卧等执行市场调 节价,可以上下浮动。
我国民航票价市场化持续推进,市场调节价航线逐年增加。自 2004 年起正式开启票价 市场化的改革探索,票价管制逐步放开、实行市场化航线逐年增加。2017 年底民航局和发 改委联合印发通知,进一步推动票价市场化改革。其中北上广深互飞航线的票价管控全部 放开,航司每年可以上调价格两次,每次上调幅度不超过 10%,长期提价打开盈利天花板。 京沪航线已经历 6 轮提价,涨幅超 70%。截至 2023 年夏秋航季,航司已对经济舱机 票全价进行多次提价,其中最主要的商务航线——京沪线已提价 6 次,累计涨幅达 73%。
业绩敏感性测算(基于 2019 年运量及业绩): 1)票价:若提价 10%,则 2019 年净利润增厚 11.3 亿元,弹性为 0.9 倍。 根据上文所述,截至 2024 年 3 月,京沪高铁二等座、一等座和商务座最高票价分别较 原固定票票价上浮 20%、14%和 33%,我们算得客公里收益综合上涨 19%至 0.55 元,若假 设客运量维持不变,则净利润增厚 21.4 亿元至 140.8 亿元,净利润提升 2)客座率:若客座率增加 1%,对应净利润增厚 1.4 亿元,弹性为 1.2 倍。 3)增开本线车:若每日增开 1 对本线车,对应净利润增厚 0.6 亿元,弹性为 0.5 倍。 (假设开行列车为 16 辆编组,客座率维持 80%,对应净利润率为 30%,对应保本点客座率 约为 56%,与上海局《铁路运输产品的盈亏测算分析》中测算接近)。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