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蚨:长翅膀的“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蚨:长翅膀的“钱”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3560522_121123908

青蚨,这个源自神话传说的词语,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钱的别称,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从先秦到明清,青蚨在诗词中的运用,展现了古人对货币流动性的深刻理解。本文将为您揭示青蚨背后的文化密码。


青蚨来自神话传说。据说青蚨是南方的一种虫子,形状似蝉而比蝉稍大,可以食用,味道鲜美。它产子在草叶上,像蚕子一样大小。若取其幼虫,母亲就会跟踪而来,不管离得多远都一定能找到幼虫。若将涂了幼虫血的铜钱拿去买东西,将涂了母亲血的钱放家里,那些花掉的钱则会自己飞回来。或者将涂了母亲血的钱买东西,把涂了幼虫血的钱放家里,结果也一样。这样,铜钱只要涂了青蚨母子的血,家里就会有用不完的钱,这实在是太神奇了!“青蚨飞去复飞来”,表达了人们希望家财万贯、年年有余的心愿。

青蚨最早出自先秦的《鬼谷子》,该书现已失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万毕术》,也有关于青蚨的记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青蚨,水虫,可还钱。从虫,夫声。”可见“青蚨还钱”之说,汉时已被人熟知。东晋《搜神记》也有类似记载,说法基本出自《淮南万毕术》。青蚨在诗词中出现可能始于唐代,《寒山诗集》有一首诗:

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
年可三十馀,曾经四五选。
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卷。
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

《寒山诗集》的作者是“和合二仙”中的寒山。这位唐代名僧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自号“寒山”。他破衣木屐,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寒山、拾得被后人称为“和合二仙”。

首句措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南院为吏部会试放榜之处。第二句选是指科选,唐代定为三年一选。第三句青蚨是钱的别称,黄卷指佛教经卷。这首诗写了一个寒士屡试不中、一贫如洗的窘态,可能正是作者年轻时的一段真实经历。口袋里没有半毛钱,箱子中却有佛书经卷。路过食店前,只能干咽口水,而不敢回头看,因为没有钱什么也买不起。

曾经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是佛教史上一段有名的公案。但现实中的寒山、拾得真有如此洒脱吗?也许正是因为寒山年轻时有过潦倒的经历,对人生才会有如此深刻的参悟。如果说唐诗中出现青蚨还不算多的话,到了宋代及以后,诗词中出现青蚨就比比皆是了。南宋诗人曾极有一首《孙陵鹅眼钱》,涉及青蚨等好几个关于钱的典故:

六代初终几变迁,孙陵无树起寒烟。
青蚨细薄如榆荚,犹是当年买笑钱。

曾极,字景建,号云巢,临川(今属江西)人。孙陵是指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的陵墓,是南京最早的一座六朝皇陵。诗中鹅眼和榆荚指的都是古代的恶钱。西汉初年,铜钱允许民间私铸,因此出现大量轻薄劣质的半两钱。这种钱穿孔很大,好像四片榆荚架成的一个口字形,后人称其为榆荚钱,或荚钱。南北朝时期,刘宋景和元年(465年),又出现了一种劣钱,形比鹅眼稍大,称为鹅眼钱。据《宋书》记载:“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这些钱由于过于轻小而易损,极不易保存,因此今人很难再见实物。在曾极生活的南宋,恐怕也是难得一见。诗人可能是在孙陵偶然得见,通过吟咏鹅眼钱来感慨王朝变迁,世事沧桑。

元代耶律铸(1221—1285年)是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的儿子。1244年耶律楚材死后,耶律铸任中书省事,忽必烈上台后,他多次出任中书左丞相。这位元代名臣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有一首《钱币》诗:

白鹿殊持重,青蚨岂致贫。
不唯堪使鬼,且是更通神。

句首白鹿指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白鹿皮作为货币。当时汉苑多鹿,武帝下令收集鹿皮作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篑为币,值四十万钱。因其作价太高,不久废止。这首诗大意是指,白鹿皮作为货币价值太高,有了铜钱就不会贫穷,不仅能使鬼,更能通神。显然,后两句出自鲁褒的《钱神论》。

明代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这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主张文学创作应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有一首诗《感王胡庚》:

翩翩衣马兴何殊,醉拥阳昌旧酒垆。
傲骨终然遭白眼,穷途无计觅青蚨。
床头气沮金平脱,袖里颜催玉唾壶。
安得再逢龙准叟,为君辍洗溺诸儒。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表兄弟、绰号为“王回”的庚儿,由于深目大鼻、满脸络腮胡,很像戏中的回族人,大家称他为“回”。此人吃喝嫖赌,败尽家产,为乡里厌恶,而袁宏道兄弟独爱之。阳昌系人名,为成都卖酒者,司马相如曾拿名贵之裘向他换酒。醉拥阳昌旧酒垆,是承上句翩翩衣马说王胡庚别有兴致,家财均为酒色而荡尽。第二句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金平脱是一种贴金的漆器,玉唾壶是指玉做的酒壶。袁宏道是“性灵说”的倡导者,全诗突出表现《感王胡庚》的感,有感于斯人而作。作者的这位表兄弟早早过世,这首诗也是在表达怀念之情,末句中龙准(又称隆准),指高鼻,说的就是王胡庚。作者说这位表兄弟虽被乡人所不齿,但他敢于冲破世俗礼教的浪漫不羁的气质,极其天真可爱。如果能够再次相逢,一定要为他表明清白。

青蚨作为钱的代称,自唐以来常常被写入诗词中。明末清初的诗人宋琬也有一首词《卜算子·榆荚钱》:

良冶让天工,不怕铜山匮。
铸就青蚨亿万缗,乱向枝头寄。
鹅眼易飘零,贯朽还垂地。
欲付新丰旧酒楼,少个开元字。

宋琬(1614—1673年),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前面我们说到榆荚、鹅眼是恶钱的名称,在这首词中,却不再有轻小、恶劣的意思,反而多了一份诗意。全诗实际上以铜钱作比,描写榆荚,因此才有枝头、垂地等字眼。最后一句画龙点睛,说榆荚虽然像钱,但少了开元字,到了酒楼可不能用来付钱啊。

古人用青蚨这一神话传说,生动地表明了货币一个基本的、又具有哲学意味的特征——流动性。这一思想与西方有着类同之处。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也有“飞翔的货币”(Money on the Wing)和“栖息的货币”(Money Sitting)的争论,前者强调货币流量的概念,后者强调存量的概念。英国哲人培根曾经说过:“不要爱惜小钱,钱财是有翅膀的,有时自己会飞去,有时你必须放它去飞,好招引更多的钱财来。”人们把钱财放出去,就是今天我们讲的信贷。让钱财去飞,需要有一定回报为条件,这个回报就是利息。这个让渡,不是让钱财飞一会儿,绝大多数时候要飞很长时间,这就保不准它还会不会飞回来,因此,任何放贷和投资,都需要承担风险。中国古人对于货币的流动性,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理解。

(本文原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4年第3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