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交垟土楼群:防御与生活的智慧结晶
泰顺交垟土楼群:防御与生活的智慧结晶
泰顺县的古民居文化丰富多彩,从形式上看,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型:一字型、曲尺型、三合院、商业型和土楼。这些古民居大多集居住、储粮、会客、祭祀等功能于一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访泰顺最具特色的古民居之一——交垟土楼群。
交垟土楼位于泰顺县城东外5里处,当地人也称其为“四面厅”,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这座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中的“风水”理念,适应了聚族而居的生活需求。
据罗阳镇上交垟村党支部书记曾仁委介绍,泰顺的土楼群在浙江地区独树一帜,是曾氏家族从福建同安迁徙至此后的智慧结晶。"我们曾氏家族在1815年迁徙到这里,建这个土楼主要是为了防御。"曾仁委说。
土楼采用两层结构,墙体坚实,充分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黄土、木材、卵石等建筑材料。这种建筑方式不仅节约、坚固,还具有很强的防御性。"我们之前管土楼叫仓楼,所有的粮食、值钱的东西都放在里面。如果有强盗、土匪过来,就敲锣打鼓叫村民一起躲在这里面,可以躲三个月左右。"曾仁委补充道。
土楼内部采用木构建筑,两层两坡顶,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中间设有天井。"天井的作用一是饮水,二是防火,还有就是防御。如果有人爬墙,可以用开水从楼上倒下去。"曾仁委解释道。
交垟土楼群是典型的客家土楼风格,东向,方形两层建筑,外围土墙,用条石砌基,黄土夯筑。东西面阔五间,南北面阔四间,进深均为六架椽;梁架稍施雕凿,制作简单。底层装修有些已改变,二层每间用壁板隔断,其向天井一侧周圈用栏杆,向外一侧辟窗洞及瞭望孔等,楼外周圈设壕,作防御用。整个土楼的建设独具匠心又不失美感。
在长期安居乐业的环境下,曾氏一族人才辈出。至清季科举停止,曾氏全族功名计有举人一名、恩贡一名、文庠生三名、武庠生六名、监生二十四名,此时曾氏烟火已达六十余家。后来,曾氏第七代后人承担起维护土楼的责任,这土楼群也见证了曾氏家族从飘零走向充实,这风雨传承的家族精神,让他们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积极进取的信念。
"每一代人都在保护着土楼。在2013年,泰顺土楼还被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越来越爱惜这个土楼。"曾仁委说。
泰顺古民居由于受到营造法式的限制较小,所以能不断创新,在功能上注意明确性,布局、材料相对灵活,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风格殊异而又淳朴自然,在当地居民的保护下更是历史的记录者。
除了上交垟土楼,在泰顺县万排茂竹园也有部分土楼,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喜欢的可以前往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