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的理论出处在哪里?
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的理论出处在哪里?
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观点。他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提到:“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这个理论强调了在做出新的决策时,应该忽略沉没成本,只考虑未来的成本和收益。
此外,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也对沉没成本理论有所贡献。他提出了许多关于非理性行为的理论,包括禀赋效应、心理账户等,这些理论都与沉没成本的概念有关。泰勒的工作帮助我们理解了人们在面对沉没成本时的非理性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经济决策。
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协和飞机项目
上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联合投资研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协和飞机。这种飞机机身大、速度快,看上去很诱人,但项目开始不久,英法两国就发现了问题,那就是研发投入太高了,而且未来市场怎么样,其实他们还没有明确的预判。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英法两国政府面临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由于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两国政府在决策时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即使面对项目可能无法成功的风险,也难以做出停止研发的决定。
最终,协和飞机研究成功,但由于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缺陷,以及运营成本实在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导致英法两国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个案例展示了沉没成本如何影响重大决策。在理性的决策中,应该忽略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只考虑未来的成本和收益。然而,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决策者往往难以割舍,继续投入资源,最终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
案例二:个人投资股票
一个个人投资者购买了某只股票,但由于市场波动,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导致投资者面临亏损。
尽管市场数据显示股票持续下跌趋势,投资者可能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如果现在出售,就相当于承认之前的投资是错误的。因此,他们选择继续持有股票,即使这些投资无法收回。
这个案例说明了个人投资者如何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在理性的决策中,投资者应该基于股票的未来表现来决定是否持有或出售,而不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继续持有下跌的股票可能会导致更大的财务损失。
案例三:电影票与沉没成本
假设你购买了一张电影票,票价是50元,而且票是不退不换的。你进入电影院后,看了半小时,发现这部电影非常无聊,完全不合你的口味。
在这种情况下,你面临的选择是继续观看电影,以“不浪费”已经支付的50元,还是离开电影院去做其他更有趣的事情。许多人会因为不想浪费已经支付的电影票钱而选择继续观看,即使他们并不享受这部电影。
这个案例中,你已经支付的50元电影票费用就是沉没成本,因为它无论是否继续观看电影,都已经无法收回。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忽略这个沉没成本,只考虑未来的时间如何使用才能带来最大的满足感。如果你认为离开电影院去做其他事情会让你更快乐,那么离开电影院就是更合理的选择。
决策启示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应该专注于未来的收益和成本,而不是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的过去成本。通过忽略沉没成本,我们可以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