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社会性动物》:社会心理学名著,讲述爱、恨、偏见、攻击性、从众的底层逻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社会性动物》:社会心理学名著,讲述爱、恨、偏见、攻击性、从众的底层逻辑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01/05/33680478_1130171282.shtml

《社会性动物》是一本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通过深入探讨社会认知、自我辩护、从众、大众传播与说服、人类攻击性、偏见以及喜欢与爱等7个核心课题,揭示了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深层逻辑。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人们如何解释、记忆、预测、作出决定、评估自己和他人;以及为什么这些过程会经常产生错误、误解、偏见或者冲突。举个例子,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很少洗澡,这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社会认知:赤身裸体是罪孽深重的,会遭到恶魔的攻击,会让人生病。随着这个观念的普及,修建浴池和管道的技术都失传了,人们只能生活在肮脏中。由此可见,社会认知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如何巨大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由人类进化程度和生存策略决定的。有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在处理150人左右的社群关系时会保持最佳状态。当今世界信息爆炸,为了生存,人们都倾向于过度依赖部分信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人们现有大脑会带来以下认知特征:一是自我中心。二是坏事比好事威力大。三是对比效应。四是首因效应。五是高估未来效应。六是重构记忆。

自我辩护

人们习惯性对自己的行为、看法、感觉进行辩护。自我辩护有各种形式。比如有人酷爱吸烟,但又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就找出一些长寿老人也吸烟,或者选择轻型香烟,来说服自己也没那么不健康。自我辩护来自于认知失调,当人们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就会认知失调,就会感到荒谬。所以当人们选择了什么之后,就会尽量夸大它的优点,忽视它的缺点。比如我们买了一辆车,我们会发现这辆车总会有一些缺点,对这些缺点的认知会与选择了它的认知产生失调,我们就会更多关注车的优点,进行自我辩护。基本上所有人都要面对认知失调,但解决认知失调不一定要依赖于自我辩护,人们也可以行动。让行动保持正确,那么认知也会跟随正确的行动,实现正向的平衡。

从众

从众,是指一个人的想法和行动,因为受到群体压力或想象中的群体压力而改变,从而与群体保持一致。从众是人的本能,人们都会倾向于从众,从众者也在群体中更受欢迎。从众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别人的信息更有价值,另一个是与别人相差太大令自己不适。从众会引发一些危害,一是出现“墨守成规的从众者”或者“沉默的大多数”。二是服从错误规范,造成多元化无知。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适应社会要求,但也存在特殊情况,需要抵制盲目从众。如果每个人都只会服从多数派意见,社会就很难自我调试和进步。如果持有正确意见的少数派,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不妥协,多数派就会开始深入思考,从盲目从众中解脱出来。

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色,就是媒体无处不在,每天为我们制造大量的内容场景,渗透和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智能手机出现后,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人们在沉浸式刷手机,从一个软件跳入另一个软件。媒体和大众传播对人们的影响,其中的核心词就是说服。人们无论到哪里,都会被教育、被说服、被影响、被情绪感染。如何提高沟通或说服的有效性?要关注沟通的来源,沟通的性质,听众的特点和心态。沟通源于可信性,人们更容易被自己信任的人说服。沟通前要先弄清楚,对方是有逻辑诉求还是情感诉求,说服者需要根据人们某些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从听众特点来看,一般自我评价较低的人容易被说服;政治观点相同的人容易被说服。另外,听众越放松,心情越好,越容易被说服。说服是社会联结的重要方式,但人们也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要被舆论和情绪裹挟。

人类的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家将攻击行为定义为旨在引起身体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为。战争就来自于人类的攻击性。攻击性与人类的生物性、文化、性别等因素都相关。有学者研究表明,攻击性是生物进化带来的,在动物中普遍存在,有助于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但人类社会相比于动物社会更加复杂,不能把攻击性简单归因于本能。文化也对人类的攻击性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影响和塑造人们对情境的反应和社会活动,通常来说,依赖合作的族群更不具有攻击性,而荣誉感更强的族群更有攻击性。性别也对攻击性有影响。男性比女性更有肢体上的攻击性。社会生活中有些因素会引发攻击性。一是酒精。二是痛苦、难受与饥饿。三是炎热与全球变暖。另外。看暴力电影,比如身边有刀枪等武器,甚至网络匿名化也会引发更多的非理性、情绪化和攻击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降低攻击性,减少暴力呢?一是对替代性行为进行奖赏。二是建立非攻击性的榜样。

偏见

偏见的认知成分主要是刻板印象,即把某个特征视为某个群体的整体特征,而不管群体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人们掌握群体中个体的真实、具体的信息后,就会减少刻板印象。偏见的情感成分是直觉与仇恨。有时理性上明白,但情感上改变不了。偏见的行为成分是歧视。有些偏见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偏在隐性的、无意识的。偏见生成的具体原因也分为几种。一是经济与政治竞争,主要发生在两个群体之间。二是替代性攻击,在社会上受到攻击而无法反抗时,人们会把原因归结到某个群体或某个个体。三是维持自我形象和地位,主要通过贬低别人来实现。四是从众导致的偏见。如何消除偏见呢?一是通过接触和熟悉减少偏见。二是通过合作和相互依存减少偏见。

喜欢、爱与联系

谁喜欢谁,这个问题自古就有。许多研究表明,支持、陪伴和爱,能够让人更健康。而孤独感则会让压力转化为疾病。人们选择朋友或爱人有着相似的指标,也就是距离接近、具有相似性、能力、身体吸引力,以及对方也喜欢自己。爱情比起喜欢,是更加复杂而美妙的经历。爱情分为两类:激情型与陪伴型。激情型的爱情更强烈,时间基本维持在12~18个月之间。如果这段关系是牢固的,陪伴型的爱情就会取而代之。陪伴型的爱情更温和、更稳定,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依靠之上,时间也更加持久。对爱情的认知决定着爱情的类型。人们都有关于爱情的内隐观念。有人会相信灵魂伴侣,有人相信共同进步成长。在爱情关系里进行感情沟通,有两个因素很重要,一是及时反馈,二是表达感觉,而不是判断。最终,你所得到的爱,其实等于你能提供的爱。

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7个社会心理学课题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社会心理学涉及到人类最令人兴奋的爱、恨、偏见、攻击性、利他主义、社会影响、从众等等,帮助人们科学地思考我们本身和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包括这些为什么发生,又如何发生,最终把自身处境和社会环境变得更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