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低体温的原因有哪些
患者低体温的原因有哪些
低体温在医学上被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摄氏度(95华氏度)的状态。低体温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性休克、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药物副作用等。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原因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所导致的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在这种情况下,机体为了对抗病原体,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些物质能够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从而引起体温下降。感染性休克通常需要及时补液扩容治疗,如遵医嘱使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进行输注,以维持血容量稳定并支持器官功能。
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
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是指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无法有效地控制身体温度。这可能是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针对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如温暖环境可以提高体温,而药物治疗则可能涉及使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来升高血压和改善组织灌注。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热作用,进而导致体温降低。补充甲状腺激素是治疗甲减的主要手段,常用药为左旋甲状腺素钠片。起始剂量需个体化调整,逐步增加至目标范围。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由于肾上腺分泌的皮质类固醇不足所致,此时身体对各种应激刺激的适应能力减弱,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失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治疗通常包括口服氢化可的松或注射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替代治疗。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体温过低。如果确定是由药物引起的低体温,则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其他药物。
建议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和其他生命体征,以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还应进行血液学检查、尿液分析以及电解质水平检测,以排除潜在的病理原因。
本文原文来自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