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之《苏园六纪》:第一集《吴门烟水》
中国园林之《苏园六纪》:第一集《吴门烟水》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享誉海内外。从春秋时期的皇家园林到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将带你走进苏州园林的世界,领略其独特魅力。
苏州园林的历史沿革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代的吴王宫苑,多建于太湖山水之中,是苏州园林的发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建城前后已有苑囿。从吴王寿梦、阖闾到夫差,都在城内和郊外的山水之间大兴宫室苑囿,如夏驾湖、长洲苑、华林园、梧桐园、吴宫后园、姑苏台、虎丘、郊台、馆娃宫等,还建有鹿苑。
秦汉时期,苏州经济有新的发展,城市已有相当规模。受前代王室宫苑的影响,苏州地方官员在衙署中起造园林。衙署兴园,不仅规模广大,而且山池逶迤,景致扶疏,已初具造园要素。两汉起,私人园宅渐起。私人宅园与帝王宫苑大不相同,在满足于私人起居生活的前提下,主人在自家院中寻求自然山水之趣,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具备起居和玩赏功能的园林创作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其时,吴中私家园囿已渐多,并在园中栽花植木和放养观赏动物。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建筑兴起,殿宇以外,有附属的园林,寺院丛林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供庶民百姓进香时游览。三国时,孙权为乳母陈氏建通玄寺,为苏州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唐代改名开元寺,寺中有园。苏州城内或在郊野多高士隐居,求仙炼丹,寺庙道观兴盛,当时的寺观众多,如玄妙观、重元寺、瑞光寺、永定寺、保圣寺、云岩寺、寒山寺、司徒庙、光福寺等。南北朝时,江南庄园四布。士大夫好玄谈,追求隐逸的桃源生活,以寄情田园、山水之间为高雅,于是苏州兴起模拟自然野趣的第宅园林,或在山水间营造山庄园林。最著名的是顾氏辟疆园,有池馆林泉怪石之胜,号称“吴中第一名园”。隋代大运河的开凿通航,使苏州日趋繁华。唐代苏州,已成为“人稠过扬州,坊闹半长安”的“繁雄之州”。一些世族豪门、官宦以及文人雅士聚居吴中,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唐代文化对后世造园艺术有重要影响。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论(苏轼评语),被直接运用于造园,诗画入园,出现大量咏景吟石的诗文,诗画园景相融的造园手法为营构者广泛运用,促进了园林艺术向写意风格方向的发展。太湖石已成为欣赏对象和造园材料,对苏州造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至北宋,苏州地区偏安一方,未经干戈,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政和三年(1113),苏州升为平江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苏州造园活动更趋活跃,形成一个高峰时期。造园艺术风格更加文人化,造园已大量融入写意山水艺术。除城区内的私园外,郊外的自然山水优美之地,也先后出现私家园林别墅。同时,酒楼茶馆市肆中的园林虽源于唐代。官方还建造了接待内外宾客的姑苏馆、望云馆、高丽亭、吴门亭等,其中多置庭院,植花木。宋时,受文人画的影响,文人写意山水园林逐成造园主流,园林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元朝,文人画更加超然物外,以写胸中逸气。萌芽于魏晋,起始于宋代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得到进一步发展。文人士大夫有目的地参与园林的设计,创造具有意境的自然山水园林,使苏州园林的艺术手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清两代,苏州兴建第宅园林达到一个高峰。从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官僚绅士争相造园,风尚一时。据统计,明清鼎盛时,在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境内,先后累计有园林和庭院300余处。
民国时期,尤其在敌伪时期,苏州园林总的趋势处于衰败阶段。园林名胜大多失修荒废,仕宦旧家及会馆公所、义庄祠堂均趋没落,部分宅园不得不设游艺场及收取门票以图维持。民国二年(1913)秋,半园(南)、鹤园、畅园、遂园相继开放,均以阅报社为名,园内说书、滩簧、戏法、动物展览等活动,名目繁多。但苏州仍为名流富商乐于居憩之地,显宦新贵如李根源、李经羲、蒋介石、顾祝同,学者骚人如陈石遗、章太炎、金松岑、叶恭绰,以及富商大户如贝氏、庞氏等先后在苏兴建宅园。在造园形式上,随着近代工业开始发展,外来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中西合璧的近代园林和现代公园在苏州出现。突出的有朴园、天香小筑、姚氏园、启园等。即如沧浪亭、狮子林等古典名园幸获大规模修葺,亦受西洋建筑风格影响。民国16年(1927),苏州落成开放第一个按照现代造园理论设计的公园——苏州公园。抗日战争前,先后有筹建湖田公园、澹台公园、太湖国立公园、虎丘自然公园之议,由于连年战争,均未实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苏州园林名胜毁损严重,处于亟待拯救的境地,国民党军败退时将石湖行春桥一段破坏,公园仅有苏州公园(俗称大公园)、北局小公园。
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一些私人宅园捐赠给国家或被收归国有,先后抢救修复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虎丘、西园、寒山寺、沧浪亭、怡园、网师园、天平山高义园等著名园林名胜,改建苏州公园,新建动物园。60年代上半叶又陆续修复耦园(东部)、余庄等一批古典园林。1965年,共有12处园林、8处名胜古迹对外开放。此后,随着国家外事工作需要,园林部门对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灵岩山寺等部分园林进行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70年代末,苏州园林事业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风景园林事业得到恢复和全面发展。先后全面整修了寒山寺、耦园(一期)、北寺塔院(一期)、天平山庄古建筑群、鹤园等园林,修复天香小筑、网师园云窟、王鏊祠堂、虎丘头山门并重建小吴轩等古建筑,新建东园、虎丘万景山庄,并对动物园笼舍进行改造和重建。1981年市园林处升格为苏州市园林管理局。80年代,苏州市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每年修复一座古典园林的要求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尚存的园林名胜逐步整修恢复,先后修复了北寺塔及园林(在园内辟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曲园(一期工程)、听枫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柴园、畅园、盘门、春在楼花园(东山)、启园(东山)等。20世纪90年代,苏州市政府先后修复半园(北)、艺圃住宅、网师园内西南角庭院、耦园中部住宅和西部花园、五峰园(一期)、绣园等,以及拙政园东部“园外苑”建筑群和南部李宅综合环境改造工程(园林博物馆一期)、留园盛家祠堂及东部居民区的改造及停车场工程、沧浪亭西部居民区及商业用房的改造工程、狮子林西南部办公区及停车场工程等,重构羡园(木渎)。
1979年完成出口美国的“明轩”庭园工程。1993年,苏州园林局启动“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1997年4月1日,《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关于园林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批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至2005年,园林部门先后投资修复了畅园、五峰园、艺圃住宅、留园西部“射圃”、网师园“露华馆”等 。
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观、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花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园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园林的主人多为文人雅士,他们将个人的情感、理想和审美追求融入园林的建造中。园林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吟诗作画、会友谈心的场所。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都是文人雅士精心设计和布置的,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
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布局精巧:园林的布局讲究“借景”和“框景”,通过巧妙的布局,将远处的山水、近处的花草树木纳入园林的景观之中,创造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建筑形式多样: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厅、堂、亭、榭、廊、桥等,每种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美学价值。建筑的造型、色彩、装饰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装饰精美:园林中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匾额、对联、雕刻、彩绘等。这些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园林的环境,也体现了园林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园林植物配置讲究: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讲究四季变化和色彩搭配,创造出一种“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绿”的景观效果。植物的配置也体现了园林主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苏州园林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苏州园林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961年,拙政园、留园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2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实施意见》(苏府〔2018〕12号)。同时,研究制定了《苏州园林管理规范》《苏州园林保护资金使用办法》《苏州市园林绿化专家库管理办法》。2018年,“天堂苏州·园林之城”保护管理工程,被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授予“亚洲都市景观奖”。2019年“百园之城”可园修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通过保护和传承苏州园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