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俞姓起源与历史文化:俞姓的来源、名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俞姓起源与历史文化:俞姓的来源、名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zupu.cn/xswh/20250206/657695.html

俞姓虽不如李、王、张等大姓广为人知,却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将深入探讨俞姓的起源,涵盖多个源流,并介绍历史上著名的俞姓人物,揭示俞姓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俞姓虽不似李、王、张等大姓那般广为人知,却以其独特的起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中国第 119 位常见姓,俞姓约占全国人口的 0.12%,约 150 万人。其分布广泛,约 50% 分布于浙江、江苏两省,其中浙江省占比最多,达 35%,另外 30% 则分布于安徽、上海、江西、福建、山东、广东、广西等省市。俞姓的郡望有河东郡、河间郡、吴兴郡、庐郡、江陵郡,每一个郡望都承载着俞姓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与传承。

一、俞姓的起源

(一)源于姬姓,黄帝属臣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记载,黄帝时期有名医跗,其医术登峰造极,精通腧经之治,是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在古代,人们将 “脉之所注”,也就是俗称的 “穴道”、脉之端口称为 “腧” ,因此名医跗被尊称为腧跗。由于 “腧” 与 “俞” 二字在古代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了传承和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很多人以俞跗氏为姓,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这一支俞姓历史极为悠久,是俞姓中最为古老的源头之一。他们带着对医学的敬畏与传承的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俞跗的医术和精神不断延续。

(二)姬姓分支,封邑衍生姓氏

春秋时期,鲁国王室公子泄堵俞,作为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 636 年),率鲁军征伐滑国。战后,他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即现今江苏省泗阳市,此地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此后,这片土地历经战乱,在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 393 年),楚国因鲁国声援郑国而进攻鲁国,符俞之地沦为战场,后归楚国。两年后,韩、魏、赵三国讨伐楚国,符俞又被赵列侯赵籍瓜分。当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传承至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带着对先祖的敬仰和对家族的责任,不断繁衍发展,将家族的血脉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三)芈姓之源,官职化为姓氏

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公族中有大夫俞人。实际上,俞人并非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一种官职称谓。在远古时期,“俞” 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是渡河的工具和途径,到春秋时期的楚国,“俞” 泛指船。俞人最初是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来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直接隶属于尹司。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水路运输和作战频繁,所以 “俞” 是楚国令尹辖下重要的职能部门,俞人这一职位至关重要。到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 323 年),楚怀王熊槐将其改称 “舟节”,与 “车节” 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他们将对造船技艺和官职的传承融入姓氏之中,在历史的进程中,为楚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四)姬姓再支,先祖名字为姓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即姬宁俞,是卫国执政上卿姬元咺的儿子,他以聪慧和忠诚闻名于世。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 632 年),晋文公下令攻打卫国,卫成公出逃,将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咺代管。后来,卫成公复位却听信谗言,杀害了姬元咺的儿子和弟弟。姬元咺向晋文公告状,虽胜诉但因规矩不能惩治卫成公。卫成公回国后又杀害了姬元咺,而姬宁俞因一贯忠诚未遭连坐。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629 年),晋文公派人收买卫国宫廷御医鸩杀卫成公,姬宁俞得知后再次收买御医减量毒药,使卫成公逃过一劫。后来卫成公听从姬宁俞劝告,向周襄王和晋文公献上美玉,得以安然执政二十八年。在姬宁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宁氏,他们传承着姬宁俞的忠诚与智慧,在卫国的历史舞台上,书写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五)蒙古族融入,汉化改姓俞氏

元朝时期,东路蒙古不花元帅玉里伯牙吾・铁木耳,为蒙古尼伦部首领,源出古老的奇渥温部(乞颜部),后被敕赠两平王(武平王、南平王)。其家族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侄子迭儿列斤・燕铁木耳、侄子迭儿列斤・撒敦、侄孙侄子迭儿列斤・唐其史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然而,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与巴邻・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巴邻・伯颜铲除。失势后的族人退出政界,返回封地江南风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元朝末期,为躲避红巾军起义的杀戮,他们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其后代取原姓首字 “玉” 的谐音,分别更姓为余氏和俞氏,扈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氏,这便是姓氏学史上的 “铁改余氏”。如今,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家族的俞氏后裔广泛分布在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他们带着蒙古族的豪迈与坚韧,融入了汉族的文化之中,在新的土地上开枝散叶。

(六)满族融入,多姓汉化俞氏

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中有多个姓氏在汉化过程中改为俞氏。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 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海兰、叶赫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 “通用三十姓” 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 Nimaha Hala,汉义 “鱼”,世居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 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后多冠汉姓为俞氏;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 Yukure Hala,世居洪爱、虎尔哈、空科巴赛、松花江两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等。这些满族姓氏在与汉族的交流融合中,逐渐采用俞姓,为俞姓家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七)少数民族融入,汉化改姓俞氏

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使得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族人在这一过程中流改为汉姓俞氏。他们带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融入俞姓家族,共同丰富了俞姓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俞姓的历史名人

(一)上古医祖俞跗

据《史记》“扁鹊传” 记载,黄帝时期的俞跗是中国姓俞的始祖,他以济世活人之术名传千古。在 5000 年前,俞跗的医术就已达到令人惊叹的水准,不仅能 “对症下药”,还懂得使用 “割皮解肌,洗涤五脏” 的现代外科技术,他的医学成就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有力证明,也为俞姓家族奠定了医学传承的基础,后世俞姓子孙对医学的钻研和贡献,或许都能追溯到这位上古医祖的影响。

(二)宋代官吏、诗人俞桂

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俞桂,进士及第后曾镇守海滨。在政事之余,他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传世。他的诗作中既有对海滨风光的描绘,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雅与情怀,为俞姓家族在文学领域赢得了声誉,也让后人得以通过他的诗作,一窥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生活。

(三)宋末元初思想家俞琰

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俞琰,以词赋闻名,尤其精通《易经》,撰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等。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潜心研究学术,将自己对《易经》的深刻理解融入著作之中,为后世研究《易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思想和学术成就对俞姓家族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后世子孙在学术领域不断探索。

(四)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

福建晋江人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名将。他博读兵法,极具将才,历官总兵。他率领的 “俞家军” 屡败倭寇,所到之处,蛮番望风披靡。俞大猷用兵讲究先计后战,不贪近攻,其将略武功在世宗朝众将中位居榜首。他的抗倭事迹不仅保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也为俞姓家族增添了无上的荣耀,成为俞姓子孙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

(五)清代著名学者俞樾

浙江省德清人俞樾,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他一心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他著述颇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俞樾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播日本,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俞姓家族树立了文化传承的丰碑,使得俞姓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