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了解:中国五千年权力体系的变更,有时也充满着戏剧性
三分钟了解:中国五千年权力体系的变更,有时也充满着戏剧性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系发展历史上,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斗争和矛盾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究竟是因何而起,而又是怎样处理和解决,或者说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矛盾从始至终都存在,而一直没有被根本的解决呢?我们今天就探讨一下这个皇权相权的争斗和各种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首先,皇权不断加强的起点自然就是在秦朝,因为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推行的两种制度,一个是中央集权制度,另一个就是郡县制,郡县制主要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配置制度,那么我们要讲的就是中央集权。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始皇综合文武百官的建议设置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那么这三个官职,分别掌管着军事以及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和监察功能,所以说他们三个体系自然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绝对能够对皇权构成有力威胁。
所以说这样的三公九卿制,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意识到了这种体系颠覆整个皇室权力的隐患,所以说在汉武帝时期,就对整个的中央集权体系进行了一个大的改革换血。首先,在汉武帝时,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就是允许地方的诸侯王将自己的所拥有的土地分给他的其他的儿子或者兄弟,那么这样的话层层分封,汉武帝就可以借着这样的机会来削弱整体的实力,所以说这也有效地将地方权力降到了最低,进而加强了皇权。
那么汉武帝为了加强对整个百官的控制还特意设置了刺史,他废掉了从秦朝一直传承到汉朝的监察御史。那么刺史的主要职务就是对各个地方的政务要员进行监督,所以说各种监督的报告和地方的情况,都可以通过刺史来上报到朝廷,但因为他在整个澄清吏治维护皇权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说刺史的权力也不断的膨胀,从刚开始的单独监察功能也经过后世的不断演变,变成了地方上的行政长官,成为了一方诸侯。
那么到了唐朝,为了进一步的分割相权,三省六部制应运而生,权力再一次得到细分。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及传达者之间的体系也变得更加的严密,相互之间不仅要不断的监督,而且还要通力合作。那么6个部门之间也需要不同的调遣和分配。当然了这样的权力制度确实是能够进一步的分割相权,使得每一个体系的部门的权力都没有那样的强大,但是各个体系的权力之间不断加强,自然就汇聚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权力体系。那么自然,这样的体系也有它的弊端,就是会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因为各个部门之间会出现冗杂,并且在联系的过程中还浪费了时间,需要多余的体系来进行衔接。
那么到了明朝,中书省又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废除,因为他认为中书省的权力过于庞大,不容易控制。那么权分六部就是6个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部门之间不进行协作和牵制,直接听候皇帝的调遣。那权力体系的不断发展演变,明朝时也出现了内阁,内阁的作用就是出谋划策,相当于一个咨询顾问机构,这进一步使得6部的权力得到了削弱,所以说其实在明朝时整体的丞相权力已经全部收归了中央,他们的出谋划策执行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都是严格受到皇帝把控。并且明朝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叫做锦衣卫,它可以说是一个间谍特工的秘密组织,他专门用来在暗中监察各大官员所以说也在另一个程度上起到了震慑的作用。
那么再向后发展到了最后的清朝,就出现了军机处,这也是整体皇权不断加强的巅峰,因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就是上传下达,完完全全的听候皇帝的派遣和指令,没有任何多余的权力机关干扰皇权的实施。
所以说从秦朝到清朝,整个的2000多年当中,中央的权力体系都在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但是越是这样我们越能够发现问题,因为皇权的不断加强,只能说明皇权在一步一步地被分割,那么皇帝自身和整个官僚体系也意识到了皇权的危机,所以说才采取一切措施进行加强。从另一个角度也恰恰反映了皇权的衰微和封建制度的穷途末路。
所有的制度无论是三省六部制还是权分六部设置内阁,或者是郡国并行推恩令,这些都是皇权的加强的手段,没有说哪一个更好或者与不好,他都是不同朝代应运而生的产品。所以说在政治权力体系的发展当中,唯有坚持改革和创新,才有可能在整体的政治变革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