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震篆刻赏鉴
何震篆刻赏鉴
何震篆刻赏鉴
何震(1522-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明代徽州婺源人,是和文彭齐名的著名篆刻家。
何震出身古时徽州的一个商贾之家,早年非常喜欢篆刻,天份也高,后来父亲经营的商号破产,他离开家乡去南京游学。他的同乡、后来的上司、明代学者冯梦祯(1548—1606)记述何震“早年破产游吴中”。
何震在南京经其老乡汪道昆介绍,拜文彭为师。明代学者周亮工在其名著《印人传》中描述说“国博究心六书,主臣从之讨论,尽日夜不休”,国博是文彭,主臣是何震的号。然而文彭觉得何震无论篆刻理论还是刻印水平都非常高,所以让何震和他以朋友相称,由此两人的关系在亦师亦友之间。
根据史料考据,何震在离家游历过程中,于篆刻一域曾拜数位老师,比如许初、詹景凤、文彭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何震与文彭之间的师友关系。
据周亮工《印人传》所言,何震的篆刻成就“成于国博而腾于谼中司马”,在文彭、汪道昆、戚继光等贵人的帮助下,何震在印坛上名声鹊起,并且名利双收,以致于“边塞大将军以下,皆以得其一印为荣,橐金且满。”
即使何震去世后,仍然名重当时。陈继儒在其《忍草堂印选》序文中曾言:“新安何雪渔先生,去世二十余年,海内购其印章,如古玉铜器。”李维桢《鸿栖馆印选》称:“(何震)没而人益重之,片石与金同价。”明代彭源《印存》跋文称:“(何震) 名重一时,缙绅硕彦,千里走币,珍逾拱璧焉。”
“谼中意甚得,曰无以报,数函聊作金仆姑,盍往塞上。于是主臣尽交蒯侯,遍历诸边塞,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橐金且满。”(橐:小而有底的囊,古人用为装钱或粮的袋子)
这些边塞军人为何这么喜欢何震的印呢?这跟何震的印风多少点关系。文彭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他的印风充满文人气息,而且更追求基于诗文学问基础之上所生发出的秀雅之气——文彭的这类印风未必讨大将军们喜欢。
但是何震的印风是另一种风格,我们称之为“猛利爽劲”。何震刻印刀法是单刀冲切,他直冲的,大刀阔斧,可以看到豪爽的气势,磅礴大气的感觉,很豪放的气质,石安以为这种印风当在军人中更受欢迎。
后来何震成为和文彭齐名的很厉害的篆刻家,并形成自己的流派,印史上把这两人并称为“文何”。
周亮工对何震评价极高,在其著述中多有赞誉:“自何主臣继文国博起,而印章一道遂归黄山。久而黄山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为印也;又久之,而黄山无主臣,非无主臣也,夫人而能为主臣也。”“印章一道,至神庙时为最盛。何主臣起自黄山,挟三寸铁睥睨士大夫间,车从甚都,士大夫冀一见不可得,幸而得其盈寸之石,相与什袭藏之。予虽未及见主臣,每展其谱帙,未常不叹为盛事也。”
因为何震自边塞回来,“橐金且满,复归秣陵,主承恩僧舍,性好宾客,挟数寸铁,而食客恒满座,客至惟恐其去,久之客屦满,前客乃得逸去。又自奉馔非丰洁不举箸,其食客亦如是,以故,橐中金往往为饮食尽,而不恤其家,子怨甚,来视其父,主臣床头今余无几,其子又负之去,主臣弗知也,知而病增剧,遂殁,囊无一钱,主僧为之含殓。人皆憾主臣无子云。”
由于何震不知养家,整日宴请宾客,而且极尽奢靡,非盛宴佳肴和丰富整洁而不动食。导致衰败,儿子怨愤,竟然在他病中偷偷拿走家中余财,待何震知道此事后,病情加剧,死时身无分文,还是依靠朋友(一说寺中僧人)才得以归殓。
何震号“雪渔”,他创立的流派被称为“雪渔派”,又因为他祖籍徽州(他的家乡在徽州南部,今属江西婺源),所以他的流派又被称为“徽派”。
何震当年声名甚盛,刻印数以千计,且追随者众。另一位明代篆刻家朱简在其所著《印经》中云:“沈千秋、吴午叔、吴孟贞、罗伯伦、刘卫卿、梁千秋、陈文叔、沈子云、胡曰从、谭君常、杨长倩、汪不易、邵潜夫及吴徽、闽、浙诸俊所习,雪渔派也。”
待何震去世20年后,其弟子程原集有何震印蜕多达5000多方。1626年,由程原辑,其子程朴摹刻何震印作1000余方辑成《忍草堂印选》四卷,所摹几近原作,不过现在可见的何震原印已经屈指可数了。
接下来我们针对何震的具体印作来品赏。我们先以何震经典名作【笑谈间气吐霓虹】为例。
这是一方体现何震典型印风的白文印,从这方印上我们可以看到何震的印风有很强的个性,属于劲健猛利的风格,刻时主用冲刀法,线条通过刀角在石头上直接向前冲推出来的,虽然其用刀入石较浅,但我们看何震的印章线条刚直爽利,起收笔处往往刀痕显露,不加修饰,给人运刀大刀阔斧、痛快淋漓的感觉。
如果仔细去观察何震刻印,可以发现他的用刀是比较浅的,如果我们有机会把它印面翻过来看,会发现何震虽然看起来用刀非常猛利,但他的印面上线条的凹槽坡度是比较大的,说明何震刻印的时候,他的刀角放得比较平的,通过这种放得比较平,他可以用相对比较小的力气,去刻出非常猛利的线条出来。
而且这方印的尺寸较大,该印印面尺寸为447cm,材质为青田石。
边款:甲辰岁得古鼎一,是日心神舒畅,乃有此作。何震为兰嵎老翁一览。
通过这方印的边款文字“兰嵎先生一览”,我们可以知道这方印是何震刻给他的好朋友朱之蕃的,称赞朱之蕃妙语连珠的好口才,说他说话时就象喷彩虹一样,所以给他刻了这么一方“笑谈间气吐霓虹”。
朱之蕃(1575-1624),明代书画家,号兰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状元。在何震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三年(1605),时任礼部侍郎的朱之蕃出使朝鲜,“与其国才士互相辩难,赋诗赠答,应对如流,且语言得体,不辱使命”,以气吐霓虹的杰出口才为国争光——南京秦淮河边(莫愁湖东、南京博物馆南)有一条朱状元巷就是以朱之蕃命名的,那里有他的旧居。
何震最先创造出单刀刻边款的方法,不拟墨稿,使刀如笔,每一笔画由一刀切刻而成,线条呈三角状,和双刀刻碑法不同,一方面单刀刻款简单快捷,一刀一笔如写字一般,另一方面单刀刻出的线条有自然崩裂的效果,更自然,更具有金石味。这种单刀边款刻法成为后来印人最主流的边款刻法。
通常,以篆刻为余事的印人,所用印质多为石材;而职业印人所用印材则有金、玉、银、铜、玛瑙、水晶等,不受所限。相较而言,篆印匠人以技法见长,文化修养稍逊,但职业印人也不绝对如此(如何震、汪关、蒋仁等均印学精深,称为一代大家)。
基于何震职业印人的身份,由此延伸聊一下明代以来著名的职业印人:何震、苏宣、汪关、詹濂、薛弘璧、金一甫(善刻铜玉石)、梁千秋、周朗生、王修之、蒋仁、赵之琛......然世人皆知,古往今来,印人多为雅好之事,即使文彭开文人流派篆刻之风以来,成功的职业印人依然寥寥,而何震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可算是较为成功的职业印人了,这点则显得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