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中国75周年华诞 新中国跨越式发展之航空工业篇/国产大飞机 C919飞向世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中国75周年华诞 新中国跨越式发展之航空工业篇/国产大飞机 C919飞向世界

引用
大公网
1.
https://www.takungpao.com/news/232108/2024/0922/1013298.html

国产大飞机C919的商业运营正在加速推进。随着国航和南航首架C919相继开启商业运营,C919已经迈入多用户运营阶段。从运-10到C919,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从追赶者到与美欧三足鼎立的跨越。


图:去年12月16日上午,国产大飞机C919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空进行飞行展示。

“我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也见证了中国民航强国梦正在一步步实现。”9月10日,在国航首架C919首航仪式现场,有媒体记录下“两航起义”亲历者张伯平的激动心情。

国庆前夕,随着国航和南航首架C919相继开启商业运营,C919国产大飞机已经迈入多用户运营阶段。回想两年前国庆前夕,两架C919飞机相继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抵北京首都机场,“领取”C919飞机型号合格证(TC),标志着中国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通过适航审定。两年过去,国产大飞机的用户从0家变为3家,交付投入商运的飞机从0架变为9架,执飞的航线从0条变为7条(截至2024年9月19日)……C919承载着民族梦想飞向世界、与美欧共竞蓝天的脚步正在加速。

中国航空工业:追赶美欧,迈步三强鼎立

如果从1970年的运-10算起,国产大飞机的梦想已经穿越了半个世纪,历经了几代民航人的努力。1970年7月,毛泽东在视察上海时提到“上海的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当年8月,上海市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获通过,任务名定为“708工程”,飞机代号“运-10”。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家工厂、科研院所参与到了运-10的研制中,花费十年时间,让运-10在1980年秋天实现首飞。之后,运-10进行了研制试飞和转场试飞,先后飞抵多个国内主要城市,证明运-10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但遗憾的是,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运-10项目终止了。这之后,中国与外国的合作也以失败告终。国产大飞机的梦按下了暂停键。

自主研发:打破垄断

直到21世纪初,面对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庞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国产大飞机再度被提上日程。有了中国支线飞机ARJ21在前探路,国产大飞机C919从2007年立项到2017年首飞,成为全球航空界的新星。

2007年C919立项时,相关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垄断让中国民航科研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C919电传飞行控制律的设计。控制律技术历来是发达国家严格限制出口与转让的关键技术,故而研发团队在设计电传飞行控制律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了攻克这项技术,C919飞行控制律联合攻关队在一种“你也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的状态下,摸着石头过河。为了保证成千上万电子信号的传输万无一失,他们把飞行中各种不同的高度、速度、角度甚至乘客不同的座位分布都作为状态点进行预算分析。而为了确保研发进度,他们曾在长达近半年的时间里实行“611”工作制(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小时),最终将控制律从一项项技术指标、一张张三维图纸蜕变成为C919保驾护航的完整系统。

能工巧匠:优化技术

2015年,飞机铆装嵌工技能专家王巍作为特聘专家被引进航天海鹰,负责C919飞机后机身后段的装配工作。

装配一架后机身后段,涉及200多个零部件,製孔2万多个,其中金属材料製孔公差0.076毫米,复合材料製孔公差只有0.03毫米,加上后机身后段曲率大,所以对製孔精度更是苛刻。一旦有某个孔报废,不但经济损失巨大,还会影响飞机服役时间。然而,对王巍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不浪费材料和时间,王巍凭借自己发明的直角垂直钻孔技术,成功解决了复合材料铆装和製孔难题。此外,他还通过研发数字化制造技术、优化检验工序,使装配周期缩短了3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40%至60%,成本降低了30%以上。

六架雄鹰:适航取证

C919共投入6架试验机进行试飞,在上海浦东、西安阎良、山东东营、江西南昌四地全面开展失速、动力、性能、操稳、飞控、结冰、高温高寒等科目的大强度试飞。同时有两架地面试验飞机分别投入静力试验、疲劳试验等试验工作。中国商飞曾以“首飞不易适航难,六架雄鹰非等閒。夏去疆南迎酷暑,冬来漠北盼严寒。结冰遍向神州觅,风侧单吹嘉峪关。莫道审查多峻厉,成功取证尽欢颜!”总结了五年取证试飞路的艰辛。

以自然结冰试飞为例,为了演示和确认飞机在自然结冰条件下的功能和性能,C919高寒团队不仅要“看天吃饭”,更要严谨把控试验条件,并在试验后进行细致分析评估。摄氏零下35度的机场,即便是身着“大棉袄+厚棉裤+雷锋帽”,贴着暖包也难在室外呆上片刻。但为了验证最严苛的环境,机舱温度降至冰点以下的情况下,机上作业不能戴手套。各科目监控人员也要时刻守候在监控室,提前从监控画面把脉飞机的健康状态,确保飞机能在稍纵即逝的低温窗口期顺利起飞。高寒专项试飞科目要求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起飞,防冰液保持时间最多35分钟,太阳升起,气温逐渐升高,多耽误1分钟都可能导致起飞温度不达标,试验无效。而随着试飞结束,便是严谨细致的分析、评估、排障环节,直至深夜。然后,又迎来了新一天的早场试验……

本文原文来自大公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