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只知更鸟》:读懂这8句话,胜读十年书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懂这8句话,胜读十年书
《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1926年4月28日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门罗维尔,2016年2月19日去世)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60年首次出版,1961年的普利策小说奖。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道德寓意、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对种族不平等问题的尖锐批判而著名。
小说以1930年代美国南方小镇梅科姆为背景,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主角是一位名叫斯科特·芬奇的小女孩,她是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女儿。故事围绕着阿提克斯为一位被错误指控强奸白人女性的黑人男子汤姆·鲁滨逊进行辩护展开。尽管阿提克斯掌握了证明汤姆无罪的确凿证据,但由于当时社会的种族偏见,汤姆仍然被判有罪,并最终死于监狱。小说通过这个案件展现了美国南部地区的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同时也描绘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历程,以及她父亲的正直品质对她的影响。
《杀死一只知更鸟》常被视为教诲人生的经典台词,读懂这8句话,胜读十年书。
1、如果有一种东西是你不能忍受的,那就改变它;如果无法改变,那就换一种方式看待它;如果还是不行,那就只好接受它。
律师阿提克斯深知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与不公,他依然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为被冤枉的黑人汤姆·鲁滨逊辩护,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改变这种不公的现象。当阿提克斯意识到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立刻改变整个社会的偏见时,他并没有因此沮丧放弃,而是教育孩子们要学会转变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他教会斯科特和杰姆理解并接纳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他们学会看到人性的光明面和阴暗面,以及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是一种对现实困境的更高层次的“换一种方式看待”。
在《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句,恰好对应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意思是当面临困境或者遇到无法忍受的事物时,应积极寻求变革与调整,唯有变化才能找到新的出路,达到通达顺畅的状态,进而持久稳定。
而对于“如果无法改变,那就换一种方式看待它”,则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转变观念的思想。《道德经》中有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以柔克刚,接纳并适应事物本来的面貌。
至于“如果还是不行,那就只好接受它”,这与儒家倡导的“安土敦仁,乐天知命”理念相符。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提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在尽力而为之后,对于仍然无法改变的事实,要有豁达的心态去接受,并在其中寻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我们在生活中既要积极主动地求变、转变观念,也要在必要时学会接纳现实,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2、真正的勇敢不是当你知道你会赢的时候挺身而出,而是当你明知会输,却依然选择前行。
这句话体现了阿提克斯为汤姆·鲁滨逊辩护所展现出的道德勇气,即使面临失败,也坚守正义。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虽未直接言及“勇气”,但其内涵隐含了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坚守正道,不畏艰难的品质,这与明知可能失败仍坚持前行的勇敢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
真正的勇敢并不是单纯依赖于成功预期的行为表现,而是源自内在品德修养和价值坚守,在明知可能遭遇挫折甚至失败的情况下,仍能秉持信念,毫不动摇地朝着目标前进,这样的勇敢才更显珍贵。
3、教育是个逐渐的过程,孩子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在乎到在乎。
《礼记·学记》中载:“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表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扬人的优点,纠正其不足,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升的过程,正如孩子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在乎到在乎的转变。
又如《论语·为政》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生动描绘了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通过不断学习、领悟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人格和智慧的过程,这也正是孩子从无知到有识,从冷漠到关爱的心灵成长历程的具体体现。
综上,教育遵循着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一个内在修为不断提升、情感世界日渐丰富细腻的过程,要求教育者耐心引导,使受教育者在体验生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品格和深厚的德行。
4、你得学会阅读,斯科特。那会让你独立思考。
《论语·卫灵公》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句古文虽未直接点明阅读对独立思考的作用,但指出读书是“士”(知识分子)表达和传播思想的前提,通过读书能积累知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和阐述事物,这是独立思考的基础。
另外,《荀子·劝学篇》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广泛地学习并结合日常的自我反思,能使人的见识更加明晰,行动更趋正确。阅读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拓宽视野、启发思维的关键作用,有助于形成独立且深入的见解。
因此,阅读如同铸炼心智的磨石,通过不断地研读与体悟,个人得以汲取前人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一个能够自主辨析、决断的人。
5、我们必须随时准备宽恕,但我们不能忘记。
以包容和谅解的态度对待他人,故随时准备宽恕他人是心态的一种重要修炼。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鼓励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宽恕的价值。
《大学》曰:“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提醒人们即使在无人监督之时,亦不可忘记过去的教训与经验。这里的“不能忘记”,意味着在宽恕的同时,要铭记过往的经历,以免重蹈覆辙,体现出深刻的警醒意识和自我约束力。
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表示:“原谅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值得被原谅,而是因为值得让我们卸下心中的仇恨。”
在生活中,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错误,宽恕是为了自身的心理解脱和健康;同时,也要铭记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这是一种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实践。
6、在我身上发生的事并不能定义我是谁,我是怎样回应这些事才决定了我是怎样的人。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人类最后的一项自由就是在任何特定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人是自我决定的,他一直是他自己命运的塑造者。”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来回应它们,从而塑造出一个更加独立、坚强和有意义的自我。
7、你要明白,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公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停止努力。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知命”与“尽人事”两大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即世间万物相对而存,好坏、公平与不公平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庄子·逍遥游》中也有“无所待”之说,提示世人不应过于纠结于外界的公平与否。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停止努力。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讲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句话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公时,不应抱怨和责怪,而应踏实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亦有云:“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强调了无论外在环境如何,人都应专注于自我修养和内在提升,努力不懈。
8、如果你仅仅是因为别人这么想,你就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那么你这一生将会活得很累。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成为你自己,这是人生最高的荣誉。”
心理学家艾瑞克·霍尼在其人际心理学研究中提到:“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心中那个试图取悦所有人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依据他人的观念和期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将削弱其自我认同和自主性,增加心理负担,导致内在冲突和长期的心理疲劳。个体应当学会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体系,尊重并忠于自我,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实现更为健康和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