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丨传统手艺“包”全球味道:上海小笼馒头
知食丨传统手艺“包”全球味道:上海小笼馒头
金秋时节,上海迎来第七届进博会,众多国内外参会者云集“四叶草”。在进博会展馆内的上海小吃馆,人们在餐桌欢谈,筷子间夹着一口大小的汤包。这道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上海的历史记忆,更在开放包容的今天,以创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图源:新华社
小笼包是长三角地区常见的小吃,这里的人们常称其为“小笼馒头”或简称“小笼”。在上海,小笼包是餐桌上的“常客”。
图源:新华社
图源:新华社
图源:新华社
参展商在进博会的上海小吃馆里品尝小笼馒头。
图源:新华社
人们在上海豫园的南翔馒头店里品尝小笼馒头。
图源:新华社
上海街头一家小吃店里,顾客准备食用小笼包。
上海小笼里颇具代表性的要数“南翔小笼馒头”。品味这样的南翔小笼馒头,食客常常讲究“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图源:新华社
图源:新华社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始于清代,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和商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忘传承保护和文化普及。
图源:新华社
豫园南翔馒头店师傅在店里包制小笼馒头。
图源:新华社
豫园南翔馒头店师傅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为人们展示制作技艺(2019年11月摄)。
图源:新华社
上海小笼包在这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发展,也让往来于此的各国人士品尝到这一特色美食。
图源:新华社
图源:新华社
享誉海内外的上海小笼逐渐成为了一张美食名片、一个文化符号。
图源:新华社
进博会新闻中心赠送的上海小笼馒头形状的收纳盒。
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开放,这里的人们有更多新的需求,也更容易接触到国内不常见的口味。
图源:新华社
在位于上海静安寺的“南翔馒头殿”,服务员为顾客上创新口味的小笼馒头。
为了满足食客更多元的需求,这里的小笼包也采集众长,“拥抱”世界各地的美味食材。
图源:新华社
黑松露、西班牙火腿、冬荫功……创新馅料的小笼在上海的市面上逐渐出现。
图源:新华社
图源:新华社
图源:新华社
在每年举行的进博会上,越来越多的来客爱上了这道中国传统小吃。
图源:新华社
进博会上海小吃馆销售小笼馒头的档口。
上海小笼包也在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
图源:新华社
进博会上海小吃馆销售小笼馒头的档口。
“南翔馒头殿”的创新口味小笼馒头。
图源:新华社
“小笼馒头”如上海这座城市一般,以开放发展的姿态留住传统,不断创新。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