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20分钟效应”影响下,城市、公园与人的沉浸互动与关系重构
“公园20分钟效应”影响下,城市、公园与人的沉浸互动与关系重构
近期,“公园20分钟效应”在网络引发热议。很多网友表示:“试过了,是真的!”该理论源自于刊登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篇论文研究,其中指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加快乐;即便不进行任何运动,每天只需在户外公园待上短短的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身体状态。
图片:大自然的馈赠丨来源:网络公开
心理动因探究——“公园20分钟效应”引发追捧
近日,“公园20分钟理论”作为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上火了。于是,当代都市上班族纷纷选择在午休时间走进公园,饭后在绿荫之下散散步、在公园的长椅上晒晒太阳、把午餐的地点“搬进”公园……不少网友把自己在公园进行20分钟放松的过程称之为:“自己和地球的约会”。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搜索“公园20分钟理论”等关键词,可以看到不少相关话题的帖子,有些帖子的点赞量超过5万。除了在社交平台分享,不少网友还在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遛弯的所见所闻。
“平时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位上对着电脑,午休时间到大自然里待一会,会发现自己的状态立马‘回血’了。”“这简直是专属于‘打工人’的‘自我救赎’……”“公园20分钟效应简直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公园待20分钟”渐渐地成了当代上班族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自我调节、放松身心的方法。
时代症候与精神压力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人类亲手锻造了钢筋水泥与数字代码,一个在物理层面建起高楼大厦与自然区隔,一个在精神世界筑起智能的铜墙铁壁拉开与原始的距离。于是,病根便也分别指向工作学习与生活社交。学习工作中,分秒必争的节律与不可名状的压力缠绕在一起,一个突如其来的任务,一道穿破寂静的提示音,总是让人轻而易举的碎掉,更甚,在封闭的空间里加剧;在社交生活中,本就被琐事挤占而略显得逼仄的情感空间,又时常受制于一方电子屏幕,虽山海无阻,但赛博距离,于是数字疲劳、社交孤独接踵而来。更加显性的,颈椎病、腰肌劳损、下降的视力无一不宣告着不满。于是人们开始主动寻求治愈。聪明的现代人在寻找出路时与公园20分钟理论狭路相逢,皆大欢喜。
简单快乐并寻找出口
为什么是公园?除去学术研究的严谨结果外,它对于城中人有着难得的“可及性”。不是遥远的野外,而作为城市里“圈养”的自然,凭借鲜明的属性,成为现代人更易抵达的过渡带与缓冲地。就像热爱户外与自然的打工人们从哆啦A梦手中接过了任意门,而公园是目的地。
图片:人类需要公园丨来源:小红书
正如小红书“外人节”企划直抵心灵的标语那般,“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不同于近些年在中产阶级爆火的“身心灵”花钱造梦,公园还充当着无需入场券的能量场,步入其间,放空自我,释放压力,如此简单。
社交媒体中,有网友给出自己的开心秘籍,赢得共鸣:左耳戴一只耳机放着喜欢的歌,右耳听公园大人小孩的笑声。在自然界带有天然吸附力的动植物之外,公园里还有充满生命力的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太极拳的爷爷奶奶、撞树养生的大爷大妈、嬉笑奔跑的小孩、同样来寻求疗愈的年轻人,不是数字屏幕里熟悉却遥远的距离,而是同一空间里陌生却具体的亲近。在没有天花板的公园,塑造生活与社交的天花板。
所以,人们前往公园去疗愈,似乎并非理论主义下形式大于内容的跟风效应。本质上,这是现代人对真实、简单、纯粹的渴望,而这份渴望严丝合缝地链接到公园这一场域中来。
图片:20分钟公园理论话题丨来源:网络公开
精神快充与自我解压
去公园逛一逛是一件相对简单且不需要成本的事情,是不花一分钱就能随时感受到的快乐,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走进公园,调节身心俱疲的状态,提供重新应对外界的能量,满血复活,可以说是当代人的“精神快充”。它的爆火反映着人们对于精神放松和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也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内关注自身的精神需求,去公园渐渐地成了当代年轻人用来缓解“精神内耗”,搁置疲惫与压力的一个好方法。
“公园20分钟效应”的作用原理是大自然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治愈力,而人的天性又是渴望无限接近大自然的,自然中夹带着淡淡花香的微风、盛开的花朵、清澈的溪流、悦耳的鸟叫和虫鸣声等,都能给人的内心带去安宁和平静。身处大自然之中,不管是静静地坐着,还是跑步,抑或是陪家人散步,都能使我们不自觉地忘掉生活中的担忧,在那一刻,我们会倾向于享受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也许正是此种短暂的转移注意力,让我们的大脑远离了压力源,才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放松,获得愉悦感。
图片:公园里的植物、动物、人丨来源:@暴躁小火郭
短暂逃离并重新连接
在Soul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中,提及了“断逃离”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暂时性的远离“日复一日”,当年轻人面对社交压力和负面情绪时,他们选择通过短暂的逃避现实来寻求放松和解脱。有人说公园20分钟便是一种短逃离,中国人有自己的gap moment。从过载的信息里抽身一瞬,把难以解决的困扰屏蔽一下,与不太完美的现实说声拜拜,短暂地从社会系统中出逃,获得自在的喘息。然而,逃离总难免带有消极的情绪,现代人选择公园只是一种被动的让步吗?
事实上,这更像是一种温和的反抗。高楼大厦、交通枢纽和商业街区的精细划分营造出喧嚣感与紧张感,按部就班演变为前赴后继的流水线;保持精致成为社交礼仪,修剪自己戴上职场面具,攀比、物欲、别人眼中的自己。正如德波有关情景主义与景观社会的论断那般,人们的生活被标准化的城市设计所束缚,被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所包围和操控,真实的体验被替代与重塑,情感的共鸣和个体的体验悄然消弥,真实与虚拟颠倒,人们的存在被转化为对景观悄无声息的被动接受。
图片:德波“景观社会”丨来源:网络公开
公园,则像是城市景观的不速之客,一个打破成规的插曲。而人们选择来到公园,是毅然决然的逆行,弱化目的性与物欲,追求真实链接与体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这种视角下,公园成为了“反景观”式的隐喻。公园20分钟,仅仅占据人一天中的1/72。在另外71份时间里,时间被线性地界定为工作、学习、社交等特定板块,而在公园中,时间是一场非线性的游戏,走出了社会的时钟,走进了自己的时间。
社会时钟的规训还体现在填满的规范和期待,公园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人们可以在这里摆脱束缚,展现出更为真实和自然的一面。解构社会规范,寻求自由对话,公园在这里提供了一个逆社会时钟的伊甸园。“我到森林去,是因为我希望自由地生活,去面对生命最纯粹的实相,去看看我能不能学到它在教些什么,而不是当我要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这是梭罗给出的答案。
图片:更好地出发丨来源:网络公开
不是消极的逃避,不是情绪化的起义。无论是歇脚的喘息,还是反景观、逆社会时钟的反抗,在本质上看都不是厌世与割裂。公园是一间为了更好地出发的城市驿站,为了重新连接真实的生活,为了与现实更加清醒、优质、柔软地联系,为了找到自己。就像史铁生与地坛公园那深深的羁绊,寻找创造灵感,映射思考与宁静。“地坛公园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有人在采访中如是说道。
城市疗愈的处方——公园
尽管世界造园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公园的出现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从英式花园到中国的私家园林,公园逐步从上流社会走入普通民众生活当中。无论是伦敦海德公园还是纽约中央公园,抑或是东京新宿御苑公园和波斯顿的“翡翠项链”,这些公园为嘈杂混乱的城市生活提供清静的去处,人们在这里进行露天活动、散步、野餐及聚会,享受城市之中的“绿洲”。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于公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阳光、草坪、鲜花、郁郁葱葱的植物和清新的空气……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对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人来说,是对都市化的缓冲与思辨,也是疗愈的处方。
图片:小河公园丨来源:网络公开
然而,随着一系列城市化问题及时代问题的出现,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我们的感官被各种信息所剥夺,焦虑症、疲劳症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封锁、隔离之后,人们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这些曾代表了上层阶级审美倾向的公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健康及情绪健康需求。
在焦虑症、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时,具有疗愈功能的景观和自然环境被认为是促进压力恢复和缓解各种不良情绪的重要公共卫生资源。如何让公园进一步与城市深度融合,成为解决城市宜居问题之后,给人们带来心理与情绪疗愈、再次成为当代城市疗愈的处方?
图片: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丨来源:网络公开
以感官刺激重新改变公园
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汇集了人、文化、建筑、商业和自然。体验一座城市,很多人都会关注它的外观,然而更多的人会通过视觉之外的感觉。感官设计理论旨在超越视觉,通过纹理、气味和声音探索城市的丰富性。
公园是一座城市最富有人体尺度的所在。以不同植被的色彩和芳香、水体的自然流动、具备感官刺激的环境和蕴含特殊意义的元素等,打开人们的全方位感知系统,让“五感”活跃、享受,开启探索,让人们全身心投入到周围景物的感知状态中,从而促进健康的疗愈。
组图:美国好莱坞第二家园丨来源:网络公开
印度新德里的五感公园,基于原始岩石的质感、花树和雕塑的色彩和性态、陶瓷钟声和瀑布流水的声音、各种植物散发的芬芳和园内餐厅的各种美食,让“五感”得到激活,带人们进入身心愉悦的公园新体验。美国好莱坞第二家园开启了将工作融入自然的实验:椭圆形的办公室、会议室被花园包围,透明的弧形墙壁允许360º水平视图植物,给人一种在大自然中工作的感觉。超过1万种植物和树木,以及蝴蝶,蚂蚁,蜜蜂,松鼠......和人类一起居住在这些“花盆”中。建筑的痕迹回归自然环境,工作之余,漫步在一年四季的鲜花中,获得清新的空气与压力的释放。
当公园重新成为当代城市的疗愈处方,与优质的空气、自然光和迷人的场景一起,构建一种“吸引人”的氛围,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无形中也指向了更好的生产力。
图片:当代城市的疗愈处方丨来源:i广州
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在英文中有一个词叫做“Green Washing”,即在商业发展、地产及其他公共空间中,引入绿色自然空间,让空间具备公园的属性。
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将亲近自然、具有松弛感的生活氛围引入,将人们热衷的露营、骑行、爬山、逛公园、玩飞盘融入,实现从shopping Mall到Life Mall的进阶升级。无论是深圳坂田万科还是前滩太古里,亦或是嘉兴2021年启用的“森林中的火车站”,都生动展现了公园式公共空间的多种可能。
图片:南京雅居乐汇港城丨来源:网络公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公共空间的更多表现形式。如果把公园理解为一种空间形式,那么“公园式商业”“公园式社区”“公园式广场”开始让城市拥有新的生命力。当城市中的市场、体育馆、车站、社区中心、广场等公共空间开始具备疗愈公园的属性,或者说将公园重新定义成一系列的空间特性和生活方式,并把不同的功能打散融合在其中。以前所谓的“公园”正在消失,整座城市变成了一座全新意义的公园。
城市、公园与人的良性互动
在公园20分钟理论的践行中,我们看见公园,看见城市,看见人。人们需要公园,一面是疗愈,另一面是温和的反抗,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与生活重新连接;而城市需要公园,一面为了生活在此处的人们,另一面为了自己的灵魂。
图片:人们需要公园丨来源:小红书
为了栖居这里的人们,城市搭建起可及的公园,粘合起由于城市化进程而导致的,人们与自然的断裂,化解数字时代冰冷的距离。当自然与个体在城市里交汇,温度与意义方开始显现。为了自己的灵魂,城市则完成了富有哲思的转身。城市诞生于自然,历经人类用祖祖辈辈的努力创造的文明浪潮,最终又远离自然。公园,如同把遥远的秩序外无边界的大自然,按照比例尺浓缩搬进城市,装点一座城市的精神世界。城市古老的DNA动了,原始的野生状态被重新看见,公园却不只是文艺复兴,更是一座被历史河流打磨过的纪念丰碑。
在这种视角下,人类迷恋公园,便不是一种出走,而更像是一种回归,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古老的乡愁在此时此地被公园淡淡化解。诚然,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生命起源的时刻,自然是万物生灵以天为幕地为席的家园;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的进化过程中,自然似乎曾是野蛮无序的代名词,于是城市带着智慧与秩序,与自然划分起明晰的区隔。但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拥有了大工业、高智能的坚硬铠甲,才有时间与精力去关照那颗柔软的心脏。而这一刻,城市里作为自然界代码的公园,不是原始的栖息地,也并非低文明野蛮的化身,而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使命与意义。
图片:公园20分钟定律丨来源:仁寿头条
“城市不能没有公园,就像人类不能没有诗歌。不是肉体不能存活,而是精神难以呼吸。”
后 记
在深入探讨“公园20分钟效应”及其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公园与人之间日益紧密的互动关系。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城市居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切渴望,也反映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身心健康与治愈的迫切需求。城市公园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与场域,不仅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绿色空间,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公园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从单一的休闲场所逐渐演变为城市文化、社会交往和精神疗愈的多功能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