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菇菇自己养!在家种菇好疗愈,一暝大一寸收成好,菇包DIY为养菇业注入活力
想吃菇菇自己养!在家种菇好疗愈,一暝大一寸收成好,菇包DIY为养菇业注入活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带来成就感的休闲方式。在台湾,居家种菇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不仅能够缓解压力,还能收获新鲜的食材。这种DIY种菇的方式,不仅为菇农带来了新的商机,还成为了学校自然课的热门教材。
生活压力大,不妨在家里种菇,保证纾压又实用。十多年前的手机游戏《蘑菇人方吉》大受欢迎,也带动了实体的种菇风气,原本专注在生产菇类、菌种的菇农也开始转型,推出各种菇包,让普通人能在家DIY。
孩子在家也能轻松上手种菇(照片提供/丰年农场)
蘑菇手机游戏带动种菇潮,Covid-19疫情也助攻
百菇庄经营人庄学富说明,菇包风潮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约十多年前,手机游戏《蘑菇人方吉》在国内风行,许多人在线上虚拟世界种菇过程得到乐趣,手指运动也转为实体种菇行动,买菇包DIY的风潮就此吹起。不过菇包的买气是不断波动起伏的。
社群媒体、疫情都是菇包买气的推手,丰年农场公关副理林仪婷表示,十多年前有人在社群媒体上上传菇包种出漂亮鲜菇的照片,吸引不少人加入种菇行列。随着时间流逝,自己种菇的热潮稍稍降温,但前两年covid-19疫情爆发,国人减少外出,许多人为了打发时间,上网下单菇包,居家种菇又再度流行。
种菇疗愈又有成就感,自己种安心吃
种菇的魅力在于疗愈及成就感。住在台北的杨小姐某次参加农业推广活动,意外获得“菇包”作为出席赠品。出于好奇,她便随着包装盒上的步骤一一进行,等待“收菇”。
杨小姐拿到的是玫瑰菇包,一开始长出粉红色的菇体时,她觉得颇为怪异,还特地去电询问,才知道玫瑰菇可食用。第一次收成约在十天后,采收的菇量够炒成一大盘,质地偏硬,“但是自己种的,觉得特别好吃”。
第二次收成后,杨小姐出差好几天,返家时发现流理台上全是白色粉末,一开始她不明所以,后来才想通,它们是玫瑰菇的孢子,因为出差太多天未及采收,玫瑰菇太过成熟,菇伞完全打开,孢子便飞得到处都是。“自然课本提到的‘孢子’,在真实生活中亲见,真是太美好的经验。”
杨小姐表示,种菇比种菜容易,“它真的是‘一暝大一寸’,养起来非常有成就感”。她建议不曾种菇的朋友一起来尝试,或许能跟她一样感受到“务农”的乐趣。
玫瑰菇的菇包(照片来源/丰年农场)
一个菇包可用3个月,两、三周即可采收一批菇
种菇为什么这么容易上手?林仪婷解释,菇类喜欢阴暗潮湿、通风的环境,不必晒太阳,只需放在室内浇灌就能长得好,浇灌方式以雾状水珠最佳,因为水雾可营造潮湿氛围,细密的水珠更能让菇包充分吸收水分。也可以用箱子种菇,找一个够大的箱子,放入菇包后,菇包旁边放一盆水,也可提供潮湿、舒适的生长环境。
有了潮湿的环境,菇包就不必太常浇水,林仪婷表示,就算消费者只有早晚可以照顾菇包,时间也绰绰有余,一个菇包可种三个月,约两至三周便可采收一批,技术好的人可以采收五到六次,采收完便可食用。
在箱子中放入菇包、一瓶水就可维持潮湿环境(照片来源/丰年农场)
珊瑚菇最热销,颜色艳丽的玫瑰菇也好夯
两家农场均表示,最热销的是珊瑚菇,林仪婷说明,因为最好种,同时也是消费市场常见的菇种;玫瑰菇、蓝宝石菇等菇种在市场很少见,但因色泽艳丽,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人订购,“很多人第一次买会以为有毒”,订购后会特别常打来询问。
不同菇种的栽培难度不同,庄学富分析,菇是真菌,栽培方法大同小异,但有的菇种会有日照、温度需求,例如:秀珍菇要日夜温差大才能长得好,适合秋冬种,夏天栽培的话则需定时放进冰箱;灵芝喜欢长日照,适合夏天栽培;杏鲍菇则是低温菇种,冬天栽培较适合;难度最高的菇种是香菇,因为香菇需要比较强烈的刺激才会生长。
珊瑚菇的菇包(照片来源/丰年农场)
菇包DIY也成菇农转型之路
居家种菇的风潮,直接受惠者是菇农。林仪婷透露,丰年农场原本是单纯供应菌种给菇农,“就像育苗场卖菜苗给菜农”。921地震后重建,农场决定多角化发展,其中一条路是往观光发展。为了更亲近普罗大众,农场先是开放让游客前来体验采菇、种菇,而后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富含多糖体的菇类食用量提高,原本的菌种、零售菇包的销售量也被拉抬。
住在台中市新社区的庄学富原本是香菇农,种菇三十多年,过往都是贩卖新鲜或烘干的香菇给中盘商,921地震后决定转型为休闲农场,开放农场让人来采香菇。后来经同业提点才发现,菇包也是值得经营的市场,他便开始种植香菇以外的菇类,试着网络销售菇包,平均一个月可以卖出500至600包,也带来了新客群。
消费者种菇是否就不买菇、减少菇类消费?两间农场均表示,“不会”。庄学富表示,消费者不像菇农是以种菇为生,种菇对普通人来说,比较像纾压的休闲活动,且也会在菇包上割出不同开口,让菇长得很有艺术美感。
比起取代原有菇类消费,菇包反而创造了新的市场。例如:他的其中一位客人是工程师,平时常熬夜、工作压力大,为了纾压、照顾肝,买了灵芝回家、摆在桌上栽培,随着灵芝长大、有需求时就会剪来泡茶。
菇包创造新客群,学校老师也爱用
菇包能让菇农发大财吗?林仪婷以自家菇包为例,一个菇包只卖50元,十多年年来都没有涨价,很难带来太大利润。但菇包的好处不能只看账面收入,菇包能让更多新客人认识农场、进而购买菇类产品、爱上菇,对菇农来说,菇包是非常好的带路货,“也是营销、广告的媒介”。
林仪婷透露,菇包的市场不只在零售端,好种、长得快的菇也被教育界相中,近年来有出版社来农场洽询,希望将菇包作为自然课的教材,取代过往养蚕宝宝、种绿豆。不少学校老师订购菇包来搭配课程,孩子种菇获得成就感、学习会更有动力,有的家长也跟着孩子一起种菇,甚至假日时全家一起到农场参访、体验。
庄学富也表示,单靠香菇要让客人记住、持之以恒的采购并不容易,菇包的消费族群更愿意花时间、认真地了解菇,他的农场也因菇包而有更多人参访,他则从客人的反馈更了解市场。虽然买菇包的消费者会不断有问题需要回应,但这也是转型必经之路,菇包的出现为产业带来了活水,创造了更多机会。
菇包能为农场带来新的访客(照片来源/丰年农场)
菇包适合做为学童的教材
儿童食育协会创会理事长李玫翎育有两子,她与孩子都是菇包的忠实粉丝。李玫翎表示,协会是由一群重视饮食素养与食农教育的妈妈成立,她曾在因缘际会下接触菇包,“第一次种就失败”,因为一开头不了解种菇过程,她的孩子争相浇水把菇淹死了,后来她带着妈妈、孩子一起去菇场办活动,在菇农教导下才知道种菇的撇步。
李玫翎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教学、指导,菇包是非常好的教材,比起其他植物,照顾菇包过程,浇水、放置位置等细节动作都会在很短时间内得到反馈,“对孩子来说,菇是可以互动的生物”,协会也因此在疫情时间以菇开发“菇菇宝盒”教材,宝盒中有菇包及指南,让亲子可以在家种菇,宝盒共计100组,受到了热烈回响。
为了顺利种菇,儿童食育协会以line制作聊天机器人,让所有取得菇菇宝盒的家庭可以上传照片,机器人也会每天提醒不同步骤,种完一轮后,系统会将上传的照片自动生成一张奖状,让爸爸妈妈可以印出来给孩子,协会也发放问卷调查种植状况。
居家种菇最佳环境:更衣室、客厅
李玫翎分享,问卷结果显示,居家栽培产量最好的地方是更衣室和客厅,寝室、厕所及阳台的生长状况反而不理想,推测是因菇包需要阴暗潮湿的地方,阳台会有阳光、都市人会在寝室放除湿机、现代厕所普遍有抽风,反而造成环境太干,不利于菇包生长。
自从种菇之后,李玫翎和两个孩子都爱上了种菇。她认为,都市孩子的童年不见得会进入农田,菇包是很好的食农教育敲门砖,家里一隅就能成为亲子的小菇田,且不爱吃菇的孩子亲手种一次就愿意吃菇了,营养摄取以及饮食素养都有提升,很多爸妈也因此带着孩子走入农场,小小的菇包拉近了普通人与食物以及农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