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分”≠“躺赚”:小心掉入洗钱陷阱
“跑分”≠“躺赚”:小心掉入洗钱陷阱
近年来,一种名为"跑分"的网络洗钱活动逐渐兴起,它打着"兼职""代购"等旗号,实则为网络赌博、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资金转移渠道。这种看似轻松的"躺赚"方式,实则暗藏风险,不仅可能触犯法律,还可能导致个人信用受损。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跑分"洗钱的危害,并通过真实案例警示大家远离这种陷阱。
什么是"跑分"?
所谓"跑分"是指不法分子自建平台,利用正常用户的银行卡或微信、支付宝账号等替别人转账、收账,为网络赌博、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非法资金转移的渠道,帮助犯罪分子进行"洗钱"的活动。
常见的"跑分"模式
犯罪分子通过第四方支付开发APP或网页结算平台,以"兼职/代购/跑分"等名义,获取兼职用户的二维码及个人账户,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自动结算,实现犯罪资金划整为零,分散进入支付账户,进行小额犯罪资金转移。
目前,跑分平台和第四方平台相结合是洗钱团伙使用较多的模式,二者的结合,增加了"黑钱"的流转次数,涉及的资金账户数量众多且关系繁杂,中间存在多次资金的汇聚和分散。
"跑分"的危害
- 帮助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团伙进行洗钱活动,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参与者需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 帮助洗钱的涉案第三方账户将被公安机关依法冻结,直接影响个人征信,涉嫌犯罪还将受到法律惩处。即使未被认定违法犯罪行为,但在案件调查过程中个人账户存在被依法冻结风险,影响个人征信。
3."跑分"隐蔽性强,迷惑性强,操作简单,甚至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与其中,大大增加了未成年违法犯罪的风险。
真实案例
案例一
某县高中生谢某某在网上玩游戏时,有游戏网友向他借用支付宝、微信或者银行卡帮忙转一次款,用完就还给他,还可以根据转款流水获取1%—2%的酬金。谢某某知道对方利用自己的支付渠道转款肯定不是做好事,但带着侥幸心理,把自己的支付渠道提供给了对方。谢某某后来逐渐了解到,通过银行卡、微信、支付宝帮助转款能获利,于是组织利用身边同学的支付渠道为他人转款,他从中赚取差价。最终警方将谢某某团伙收网,抓获6名组织者,扣押作案手机6部,查出2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洗钱,为诈骗团伙转账高达300万元,非法获利2万余元。
案例二
高先生在短视频平台上被一则"高额低息"的贷款广告所吸引,由于急需资金,他毫不犹豫地添加了广告中的客服微信。在迅速通过初次交谈后,高先生急于借款,于是按照客服的指示填写了个人信息,并在对方的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在此过程中,客服告知高先生,他的银行流水不足以满足贷款审核的要求,需要"刷流水"。随后,客服介绍了两位"同事"给高先生,指导他在他们之间来回资金转账用于"刷流水"。高先生依照指示反复进行资金转移,直到当晚发现银行卡突然无法进行任何交易。
参与这种刷流水行为就是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支付结算途径,该行为涉嫌违法,情节严重可能会涉及到帮信犯罪。
警方提醒
- 帮助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团伙进行洗钱活动,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参与者需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 帮助洗钱的涉案第三方账户将被公安机关依法冻结,直接影响个人征信,涉嫌犯罪还将受到法律惩处。
- 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要轻易被网络上不切实际的高额利润所诱惑,更不要随意出租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账号和U盾等,不要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以免沦为犯罪分子"替罪羊"。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