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岗必须搭建的三大体系:管理体系、思维体系、行动体系
管理岗必须搭建的三大体系:管理体系、思维体系、行动体系
一个人从明星员工走上管理岗位,是一次跃升,也是一道坎,一定要搭建3大体系:管理体系、思维体系、行动体系。
所谓的体系,就是你的思维认知、知识经验、方法工具所形成的一整套支撑系统。它能让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准确判断问题,并且随时调用,形成组合拳,把问题解决掉。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组织用于建立方针、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管理就是解决带团队拿结果的问题。
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可包括若干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等等 ,是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总称。
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
- 自我管理体系:要管理别人先学会管理自己。“别试着改变自己,因为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努力改善自己做事的方式,对于那些不适合你表现的工作,就应该力求敬而远之”——这是德鲁克的忠告,并且与大多数人提倡的“木桶效应”有些背道而驰。多数人都相信“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会制约你的水平”——所以很多人都在揠苗助长的去弥补自己的短板,而忘记了去挖掘自己的长板。但是有时发挥优势明显比弥补缺陷更容易一些,“认清自我”显然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作为管理者,你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培养优秀的工作习惯。比如,你怎么定工作的优先级?怎么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做计划?你还要懂得,以身作则胜千言。你也要知道,管理是逆人性的,但你要做到顺人心。
团队管理体系:团队管理就是搭班子、练团队、建文化。这事说起来容易,但是带团队的苦,从团队组建的第一天就开始累积了。怎么找到合适的人?你有自己的人才画像吗?团队怎么练、练什么?怎么激发团队敢闯敢拼?怎么建立团队文化、建立什么文化?以便让团队既敢闯,又能守住底线?这些都是管理者需要跨越的一个又一个门槛,背后全是体系。从“自律”到“律他”可以遵循以下方法:设立目标;任务分派;激励与沟通;绩效评估;培育人才。当一个管理者有了自我管理体系、业务管理体系和团队管理体系,他就能得心应手地做好管理了。
业务管理体系:要会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只有把这个链路走通了,走好了,才能带好业务。比如,怎么科学定目标?如何正确拆解目标?过程怎么追?追什么?如何才能让团队高效又高质完成任务?任务完成了,结果如何评定?如何做好复盘总结?业务管理的每一环,好的管理者都会有相应的工具箱,从中调取应对办法,这就是体系。
如何建立管理体系?方法和步骤
建立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将各项管理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集约化的管理框架,从而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和灵活性最大化。建立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必要手段,也是企业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
模块分解
首先从宏观出发,构思整个大楼,然后层层分解。
企业的大结构,实际上就是一心二门。心就是心之所愿,就是使命愿景。怎么实现这个愿景呢?要打开两扇门,一扇门是战略,就是价值创造;一扇门是组织,就是价值支持。这也是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的概要性表达。
从最基本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支持大模块出发,将它们再进一步地分解为各种各样的责任模块——责任的界定以及相关行为的描绘,比如说研发模块、营销模块、制造模块等。价值支持模块包括财务模块、信息模块、人力资源模块等。这很简单,我们在座的都知道。
关键是下面要分解、细化前面所说的模块,也可以称为一级模块。比如说研发模块,要分解为需求分析、产品企划、项目的立项、研发过程、项目评审等,这实际上就是在研产销大流程概念基础上构建次一级的流程。需求分析模块又可以分为需求信息采集、需求信息汇集、需求信息分析。光是一个信息采集,又可以分成很多的小模块。
责任模块细化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不继续分解了呢?当一个责任模块由一个职位完成的时候,就不用再分解了,因为不存在职位和职位之间的配合,不涉及合作和协同,凡是需要职位之间配合的模块就要细化。也就是说,模块细化的最后环节,是由作业指导书来说明的,即一个职位怎么来做这个模块的工作。
当然了,我们开始建管理体系大厦的时候,没有必要细化到这种程度,初期有一个粗略的模块结构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由粗入细地做。比如,研发模块可以做成一个简单的需求分析、产品企划、项目立项、开发运行、产品试验……只不过有的企业连这个都还没有完成。
因事设人,组织化
当模块分解之后,每个模块需对应于不同的主体。这里要有一定的抽象能力,模块A、B、C、D可能是比较粗放的模块,也可能是比较细化的模块;主体可以是某个职位上的个人,也可以是某个群体、团队以及组织。不管宏观还是微观,我们建管理体系的第二件事,就是要组织化,也就是因事设人,把每一个模块和主体对应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明确责任由谁来承担。梳理清楚事和事的关系、人和事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变量,就是组织边界的清晰程度。有的模块需由好几个主体一起来做,一个人可能做不了,比如说人力资源内部的一个招聘模块,招聘模块对应的主体是人力资源部下面的招聘组,但招聘工作涉及到考核部门、任职资格部门以及薪酬部门,因此要一起来完成。有的时候可能组织的边界不能很清晰,根据任务需要进行多种组合。
主体连接
即不同模块的主体怎么连接。与各个责任模块所对应的各个责任主体怎么协同起来?这个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中最难的问题之一。把楼盖好了,这边是教室,那边是咖啡厅,这都是静态的。关键是要有人在教室和咖啡厅里服务,还要有人为这些服务人员服务。
企业的运行是一系列的贯穿性、闭环性的活动所组成的。好几个主体按顺序共同做,而且是闭环的,以始为终,以终为始。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人和人之间,团队和团队之间,连接的手段、途径是什么。
企业讲连接,一般讲的是流程连接。当然,广义地说,权力、流程也可以称作机制。
思维体系
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思维活动,从而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思维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分析和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体系是指个人在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等认知活动时,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性和有机化的思维结构。思维体系是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与实践,是思维活动的框架和脚手架。
思维体系具有系统性、有机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能够帮助个人进行高效、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判断。
一个管理者,思考问题有没有深度,能不能一眼看穿本质,基本上决定了他管理水平的高下。因此,管理者必须要有系统化思维,相较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系统思维在思考问题时,有着以下3大特点:
- 角度更加全面(思考的广度);
-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的深度);
- 结合不同背景、不同原因的动态思考(思考的角度);
思考的广度-全局思考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看到全局。举个例子:假设公司需要营收,必须推出新品才能带来收入;为了多获得收入,你能闷头就研发新品么?肯定不行。因为你不断推出新品,就意味着研发团队、营销团队、销售团队,及中后台的支持团队都要扩大,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研发计划。当团队人数扩大时,如果你的组织能力跟不上业务的发展,你的管理能力跟不上团队的发展,最后一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做增长,你不能只考虑眼前短线收益,必须要有全局思考,要看见业务、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相互关联。只有站在全局看问题,才能看得长远,看得深刻。这就是系统化思维,当你掌握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搭建起一个基本的认知框架。
思考的深度-深度思考
要想成事,你必须得具备从现象抓到事物本质的能力。思考停留在表面,就无法看到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我们常常认为只要花时间思考,认真思考就能突破现象的边缘,接触、发现事情的本质。但是平井孝志却认为认真思考、花时间思考与深度思考并无关联,而阻碍我们深度思考的罪魁祸首就是“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就是惯性思维,他们会迷惑我们,让我们以为自己在深度思考,而实际上还是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思考,是思维定式使我们只能徘徊在深度思考的门口,无法破门而入。
举个生活中常用的例子,减肥。说起减肥,你想到的方法是什么?少吃多运动?平井孝志认为这个回答就是“思维定式”。面对减肥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分析原因,是吃得多?运动得少?还是年龄增加,新陈代谢减慢?或是得了病。如果是前两个,那么少吃多运动是管用的,如果是后面的,就要进一步分析了。这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没有探究“肥胖”背后的本质问题,而简单的将“减肥”当作现象去分析。
当然,并不是只有我们会有这种问题,宝洁公司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多年前,宝洁公司推出了“全温度”洗衣粉。在美国推广时,由于美国水质问题,一般无法用凉水洗衣服,因此洗衣粉一经推出大受好评。宝洁公司将同样的策略用在了日本,因为日本一般都是用凉水洗衣服,当宝洁公司还将“全温度”当作卖点,在日本销售时,就惨遭滑铁卢。可见像宝洁这样的大公司也会存在思维定式。平井孝志认为每个人都会有思维定式,能认识自己的思维定式是形成深度思考的起点。只有认清自己的思维定式,摒弃他们,才能脱离表面思考的层次,而迈向深度思考。
思考的角度-动态思考
动态思考是让我们不要经验主义,核心要义就是:从线性思考走向环形思考。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人们假设因与果之间是线性作用的,“因”产生“果”;这种思维模式被称为'线性思维',即将问题进行细分之后,套用相应的公式,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但在系统思考中,因与果并不是绝对的,因与果之间有可能是环型互动的,即“因”产生“果”,此'果”又成为他“果”之'因”。
在企业管理方面,线性思维最为典型的应用是,针对一个问题,人们借助鱼骨图、思维导图等方法分析其原因,然后再探讨解决方案。但是,很显然,对于动态性复杂问题而言,这样的思维模式很难,因为问题的成因可能很多,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影响,某一变量初始条件的些许不同,结果可能就变得难以预测。如果只是停留在把问题分解和聚类的层面上,而没有审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关联或作用,就没有做到系统思考。
因此,要做到系统思考,就必须看到影响系统行为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与反馈。公司不同,行业不同,业务不同,甚至客户不同,其实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照搬套用,而是要动态调整。
如何构建思维体系?方法和步骤
- 定义思维目标:明确自己所要思考、分析和判断的问题或领域,设定清晰明确的思维目标。
- 梳理思维结构: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原则、规则和关系进行梳理和概括,建立起思维的基本结构。
- 学习和广泛学科知识:通过广泛阅读、学习和研究,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建立起整体的学科知识体系。
- 划分与分类: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和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划分和分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框架。
- 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 反思和总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 持续学习和更新:思维体系需要不断迭代和更新,及时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思维体系。
- 实践和应用:将所构建的思维体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行动体系
解决做事没章法的问题除了要有管理体系,思考体系,在做事情上,同样也要具备体系。为什么很多人每天都很忙?每天加班到凌晨12点,却没有结果?就是他没有做事的体系,你一定要会正确地做事。如何正确做事呢?
如何建立行动体系?方法与步骤
做正确的事,讲究的是目标和方向;正确地做事,讲究的则是方法和工具。要先有正确的抉择,再有努力地去做。比如用SMART方法来做目标管理,用WBS做工作任务分解,用PDCA让管理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等等。
总结
管理岗一定要有体系思维:要有管理体系,解决带团队拿结果的问题;要有思考体系,解决肤浅综合症问题;要有行动体系,解决做事没章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