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美到惊艳的九个古诗词佳句,收藏起来尽情赏读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美到惊艳的九个古诗词佳句,收藏起来尽情赏读吧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07/10/83544195_1128165427.shtml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令人惊艳的佳句。这些诗句或描绘自然美景,或抒发人生感慨,或寄托深远哲理,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九个绝美的古诗词佳句,感受其中蕴含的诗意与智慧。


坐想微风过荷叶,梦成疏雨滴梧桐。
——宋·苏洞《热》

有微风缕缕,从荷塘吹来,送来清香的水汽,解散了一些暑热。又好像在夜晚,睡梦里听到雨滴落到梧桐树上的声音,很安静,很清凉。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静坐中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与梦境之中的场景。“坐想微风过荷叶”,这里的“坐想”表达了一种静态的、深思的状态,而“微风过荷叶”则是一个生动的自然景象,微风轻轻拂过荷叶,带来一丝丝凉意和清新,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景象可能触动了诗人的某种情感或思绪,让他陷入了一种深沉的思考或回忆之中。

“梦成疏雨滴梧桐”,这里的“梦成”表示诗人的思绪已经进入了一个梦境般的状态,而“疏雨滴梧桐”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个梦境的具体内容。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营造出一种静谧、幽远的氛围。这种景象不仅与前面的“微风过荷叶”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画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思绪的波动和变化。可能是在这个梦境中,诗人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寄托或慰藉,也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韵律。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宋·王雾《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海棠尚未经细雨湿润,梨花却已盛开似雪,真可惜春天已过去一半。

这句“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充满了诗意与哀愁,让我们一步步来解读它。

“海棠未雨”,海棠花在此处被赋予了生命与期待。海棠花通常在春季绽放,其美丽与娇艳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而“未雨”则暗示着海棠花还未经历春雨的洗礼,尚未展现出其最绚烂的姿态。但这也可能是一种遗憾,因为春雨的滋润往往能让花朵更加娇艳欲滴,而这里的海棠却似乎错过了这个时机。

“梨花先雪”,梨花以其洁白无瑕而著称,常被视为纯洁与高雅的象征。而“先雪”则形象地描绘了梨花盛开时的景象,仿佛春天里提前飘落的一场雪。然而,这里的“先雪”也可能带有一种凄凉的意味,因为雪往往与寒冷、冬日的结束相关联,而梨花的盛开却预示着春天的逝去。

“一半春休”,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整句诗的哀愁与无奈。春天,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却在这里被描绘成已经过半,即将逝去的状态。这种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与无奈,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刻感慨。

这句“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通过描绘海棠与梨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与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刻感慨。同时,这句诗也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而广受赞誉。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冲刷着冰洗雪,仔细观看万里细毛的末端。

“漱冰濯雪”这一描绘,以冰雪之纯净、清冽来象征一种高洁、脱俗的境界。这里的“漱”与“濯”都是洗涤、清洁的动作,意味着通过某种方式(可能是精神的修炼或自然的启迪)来净化心灵,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冰雪作为自然界中最纯净、最坚硬的元素之一,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格高洁、意志坚强。因此,“漱冰濯雪”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某种精神上的洗礼,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如冰雪般纯净、坚强。

“眇视万里一毫端”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超凡的视野与深邃的洞察力。这里的“眇视”可以理解为远视、洞察,而“万里”则极言其远,象征着广阔的天地、无尽的宇宙。然而,诗人却能在这无边的宇宙中,将视线聚焦于“一毫端”,即最细微之处。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不仅体现了诗人视野的广阔与深邃,更表达了他对世间万物深刻入微的观察与理解。在诗人眼中,无论是浩瀚的宇宙还是微小的尘埃,都蕴含着同样的价值与意义,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探索。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宋·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我寓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杏花时节,伴随着窗外稀稀落落的雨声,我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晋讯。

“客子光阴诗卷里”,这里的“客子”指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或文人,他们远离家乡,四处游历或求学,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漂泊感。然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们并没有感到空虚或迷茫,而是将大部分的光阴都投入到了诗卷之中。这既体现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在漂泊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渴望。通过阅读和创作诗歌,他们得以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与困扰,享受那份独有的宁静与美好。

“杏花消息雨声中”,这句诗以杏花和雨声为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氛围和情感。杏花是春天的象征,它的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而雨声则常常与春雨联系在一起,它细密而柔和,为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在这里,“杏花消息”可以理解为春天的消息或生命的消息,而“雨声中”则营造了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的巧妙结合,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生命不息、希望常在的深刻感悟。同时,雨声也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思念,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故乡的温馨。


醒来明月,醉后满风。
—金·元好问《人月圆·下居外家东园》

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醒来明月”这一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明月,作为自然界中纯洁、明亮的象征,常常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而“醒来”二字,则暗示了诗人从某种状态(可能是梦境、沉睡或迷茫)中清醒过来,眼前便是这轮皎洁的明月。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清明与宁静。在月光的照耀下,诗人仿佛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与纷扰,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醉后满风”则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这里的“醉”并非单指饮酒过量而致的醉态,更可能是一种心灵上的沉醉或放纵。在这种状态下,诗人感受到了风的吹拂,而“满风”则强调了风的充盈与无处不在。风,作为自然界中自由、不羁的元素,它的吹拂似乎带走了诗人所有的束缚与压抑,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畅快。这种状态下的诗人,仿佛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云海尘清,山河影满,桂冷吹香雪。
——宋·曾觌《壶中天慢》

在一片洁白无瑕的云海之下,尘埃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远处的山河倒映着满月的影子,而凉爽的秋风中,桂花轻轻飘落,散发出如同雪花般清冷的香气。

这句诗,以极富画面感和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宁静悠远的自然景象,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云海尘清”四字,便勾勒出一幅浩瀚无垠、纯净无暇的天空景象。云海,是自然界中变幻莫测、壮观美丽的存在,它象征着高远与深邃;而“尘清”则强调了云海的洁净与清澈,仿佛世间的一切尘埃都被洗净,只留下这份纯净与美好。这样的景象,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更引发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心灵净化的渴望。

“山河影满”则将视线从天空拉回到大地,展现了山河的壮丽与辽阔。在这里,“影满”二字用得尤为精妙,它不仅描绘了山河在阳光或月光下的投影,更暗含了山河之美无处不在、充盈于世的意境。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勃勃生机,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

“桂冷吹香雪”一句,则将整个画面推向了高潮。桂花,以其独特的香气和清雅的形象,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而在这里,“桂冷”二字不仅描绘了桂花在秋风中的清冷与孤傲,更赋予了它一种高洁的品质;而“吹香雪”则更是将桂花的香气与雪花的轻盈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既有视觉上的享受,又有嗅觉上的愉悦,更有心灵上的触动。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世界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宁静。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宋·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寂静的夜里,暮霭沉沉天地阔,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

这句诗,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月夜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远的氛围。

“静夜沉沉”四字,便奠定了整句诗的基调。这里的“静夜”指的是夜晚的宁静与安详,而“沉沉”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宁静的深重与持久。它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仿佛凝固、万物皆归于沉寂的宁静之美。

“浮光霭霭”则是对月光下景象的生动描绘。月光并非直接照射,而是透过云层或雾气,呈现出一种朦胧、柔和的光影效果。这里的“浮光”指的是月光在水面上或空气中轻轻荡漾、漂浮的景象,而“霭霭”则形容了这种光影的柔和与模糊,仿佛一切都笼罩在一层轻纱之下,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梦幻。

“冷浸溶溶月”一句,则将这种清冷而幽远的氛围推向了极致。这里的“冷”字,既指月光的清冷,也暗含了夜晚的寒意,让人感受到一种从心底涌起的凉意。而“浸”字则生动地描绘了月光仿佛液体一般,无声无息地渗透、浸润着周围的一切。至于“溶溶月”,则是对月光形态的细腻刻画,它如同溶化了的银水,既清澈又流动,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然而,在这溶溶的月光之下,一切却又显得那么宁静、那么遥远,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之中。


一枕清风梦绿萝,人间随处是南柯。
——宋·范成大《题城山晚对轩壁》

在小憩时枕间清风拂过,梦里绿萝翠意盎然。人间到处都是生活如南柯一梦的人。

“一枕清风梦绿萝”描绘了一个清新脱俗的梦境。在这里,“一枕清风”象征着宁静与自由,清风拂面,带走尘世的烦恼与疲惫,让人心灵得以放松与净化。而“梦绿萝”则进一步增添了这个梦境的生机与绿意,绿萝作为一种常绿植物,其生命力顽强且充满生机,象征着希望与梦想。在清风的吹拂下,梦境中的绿萝更显生机勃勃,仿佛一切都充满了无限可能。

“人间随处是南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与感慨。南柯一梦,原指一场虚幻的梦境,后用来比喻世事如梦、人生短暂。在这里,“人间随处是南柯”意味着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老病死、离合悲欢等种种人生百态。这些经历,如同南柯一梦般虚幻而短暂,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然而,这句诗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更蕴含了一种超脱与淡然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尽管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但我们仍然可以保持一颗宁静与自由的心,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与希望。就像梦境中的绿萝一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自己的生机与活力;就像清风一样,无论吹向何方,都能带来清凉与舒适。

这句诗以其独特的意境与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无奈与希望。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追求梦想、保持宁静与自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与机遇。


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
——明·张岱《十锦塘》

在树林中,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地上,就像残雪一样。

“枝叶扶苏”四字,生动地展现了树木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扶苏”不仅形容了枝叶的茂盛与舒展,还暗含了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充满了生命力。这样的景象,为接下来的月夜描绘奠定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背景。

“漏下月光”则将视线引向了夜空中的月亮。月光并不是直接照射而来,而是通过枝叶的缝隙,“漏”了下来。这个字眼用得极为巧妙,既描绘了月光的柔和与细腻,又赋予了它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月光在枝叶间穿梭、跳跃,最终洒落在地面上。

“碎如残雪”则是对月光洒落效果的生动描绘。月光并不是一片均匀的光亮,而是被枝叶的缝隙切割成了一块块、一片片的光斑,这些光斑在地面上闪烁、跳跃,宛如残雪般细碎而美丽。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月光的柔和与细腻,还赋予了月夜一种清冷而幽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神秘的世界之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