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短视频"二创"的狂欢与隐忧:娱乐至死还是文化新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短视频"二创"的狂欢与隐忧:娱乐至死还是文化新生?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1A03SPN00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的"二创"内容蓬勃发展,从电影、电视到知识文化、恶搞戏谑,各种类型的"二创"短视频层出不穷。然而,在这场"二创"狂欢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忧。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创"短视频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趋势。

近年来,我国短视频整体发展异常迅猛。2023年抖音短剧年度畅享会上,大热电影《消失的她》的衍生短剧现身片单;2024年抖音官宣与周星驰达成独家微短剧合作,联合开发运作"九五二七剧场",一代电影长片大师悄然步入短视频蓝海。因"二创"版权打得不可开交的长/短视频巨头已迅速意识到"打不过就加入"才能实现双赢:2022年7月,爱奇艺与抖音正式合作,针对长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展开探索;2023年4月,腾讯视频与抖音同时宣布,围绕长短视频联动推广和短视频二次创作达成合作。

面对当下大热的"二创"短视频,学界(媒介研究者)和业界("二创"从业者)两方的关注重点不尽相同。研究者们想全力探明,"二创"短视频火爆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二创"者自身则想尽快搞清楚,"二创"短视频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

契合观看者最柔软的内心需求

综合而言,"二创"类短视频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电影类"二创"、电视类"二创"、知识文化类"二创"、恶搞戏谑类"二创"等多种类型。

无论是电影类还是电视类"二创",其火爆原因主要在于,短视频形态虽牺牲了观众由"延迟满足"产生的虚伫神素等审美高峰体验,却极大满足了都市人群在极端繁忙的工作喘息间隙,对由"即时满足"瞬间迸发的超常规愉悦感的需求。相比"名导演+精心原创+绝佳视听体验"的影院大银幕作品,短视频提供了别样的"送货到家"的外卖体验,让宅家人群可以享受到唾手可得的极致"送餐"服务。

又如,"几分钟读完侦探小说"等小说类"二创"短视频,迎合了观众极度渴望第一时间知晓悬疑小说结局的心理诉求,即"二创"者摸透了人心——深知"开卷考试+给出答案"时人们会滋生一种无以复加的窃喜感,因此刻意挑选那些观看门槛较高的作品,之后给予直达核心的完美周到解读,让观众瞬间产生人性本能中渴望占便宜的窃喜感。此外,与影视类作品不同,小说的篇幅太长,观众正常看完要耗费数天时间,而选择速读等方式又会遗漏很多要点,致使观众因细节"对不上"而导致整体"看不懂"。小说讲解类"二创"短视频,可以激发出观者对讲述者产生的"仰望高端玩家"的膜拜心态;而自媒体以超量时间投入换取观众充分信任的同时,也必然会因长期浸淫文本中而赢得额外收获,如榨出原作者潜意识中的"皮袍下的小"。

此外,如"几分钟看懂人际关系"、"几分钟读懂职场"、"几分钟看透人性"等职场/人生/心理类"二创"短视频,往往就撷取原书中最打动人心的几句话,辅以贴合意涵的视频片段实现故事性传播,因而不论原书是否经典透彻,仅凭"二创"作品切中肯綮的两三句核心"座右铭",就足以契合观看者最柔软的内心需求,进而源源不断取得吸引短视频用户的流量密码。

丧失掷地有声的判别、决断勇气

然而,"二创"可能因为恶俗化解构指向意义感的缺失。以鬼畜类"二创"作品为例:作为初代"二创"中极具代表性的类型,恶搞戏谑类"二创"短视频,往往以高频重复画面配合强烈节奏音乐,灌制成年轻群体极度"上头"的洗脑"鬼畜"片。究其原因,这类"二创"短视频对流量明星人物、经典话题事件与稀奇社会万象的后现代解构,初看时以恶趣味博人眼球,本质上则是为当下充满工作压力、逃避竞争挑战和渴望适度躺平的大量年轻"草根"提供了另类的情绪纾解出口。例如对当红明星进行的恶搞"二创",消解了明星背后象征精英的阶层光环,进而将高不可攀的"雅"拉低到与所谓普罗大众的"俗"同档的水平线,在完成观看者内心投射的替代性满足同时,实现了屏幕内外主客体间"高雅—低俗"的审美移置。

当前大量恶搞类"二创"将流量至上视为"第一义",因此往往委以低俗廉价的"二创"策略,力求通过恶搞经典引发浅薄的狂欢式生理爽感。劣质"二创"往往以刻意的"逗人发笑"取代真诚的"会心一笑",源于创作者对"拼贴"、"戏仿"等艺术创作手法缺乏尊重,即过度滥用对经典的解构能力从一个极端("仪式抵抗")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佛系躺平"),替代亚文化本应指向的合理反抗、批判与质疑精神,最终导致大量受众(尤其是尚处积极奋斗阶段的青年群体)以网络编织的想象性满足作为逃避压力的掩饰性借口,偏居于"二创"构筑的避风港,龟缩进"娱乐至死"的安乐窝。《社会学的想象力》曾写道,"当人们珍视某些价值,并且不觉得它们面临什么威胁时,就会体验到安乐……但是,假如人们对自己珍视什么价值浑浑噩噩,又或者没有体验到任何威胁呢?这就是所谓漠然的体验。而如果这种态度似乎波及所有价值,那就成了麻木。"大量恶搞戏谑类"二创"短视频选择刻意迎合年轻人的内心软肋——以刷屏娱乐逃避现实责任,进而在大量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触发了受众人性中的本能惰性,让观众在信息茧房中丧失掉掷地有声的判别、决断勇气,即如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提到的,"惯常的个人身份和意义的确定性都被感官冲击的漩涡所席卷"。

全新挑战:"二创转原创"

2024年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横空出世预示着人工智能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对短视频领域形成不可想象的"入侵"乃至"征服"。在这一跨时代背景下,再次思考"二创"短视频这一话题着实具有特别的意味。

面对人工智能的汹涌来袭,在短视频领域我们或许需要关注两大问题。首先,对于人类"二创"者来说,如何真正提升独属于"二创"者作为"人"的创意能力,是亟待关注的核心命题。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人类"二创"者会迅速被 Sora、Pika、Runway、Stable Video等人工智能模型的强大短视频生成能力所折服,未来"二创"者只要构思好一个创意,输入一个"prompt",先进的文生视频就能给出近乎完美的高能表现,而关注此前ChatGPT对人类论文写作影响的"前车之鉴"可知,人类必然因人性中的慕强心态和惰性思维,选择直接用AI高效迅捷地生成自己的"二创"作品。因此,于创作前端,"二创"者会因技能的退化而不断沦为退行巨婴。

更进一步看,伴随AI自我能力的飞速迭代,大部分人类"二创"者将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因为观众每时每刻都可以自主生成最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短视频。但正如《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中指出的,"工业化矩阵组织中,专业人员的角色是可替代的,创意团队却不是那样的体系,而是某种'独异品的合力'",正因每一个体都存在知识眼界的封闭局限性,而人工智能最擅长的工作(定制满足人类个体需求的"信息茧房"),反过来恰恰反映出其最缺乏的能力(无法跳出特定"算法"实现人类最先进价值观的供给)。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未来优秀的"二创"者,可能需要转型进阶为高质量的文化"原创"者。"二创转原创"或许恰是人工智能时代短视频创作者需要面临的全新挑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