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行政区划演变史略
东阳行政区划演变史略
东阳,这座位于浙江省中部的城市,其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属地,到秦朝的郡县制,再到汉代的州郡制,以及隋唐以后的乡里制、都保制等基层行政制度的变迁,东阳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本文将详细梳理东阳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过程,展现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
境域变化
-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前770— 前476),现东阳境域属越国。《国语·越语上》记载:“勾践之地,南至于句 无,西至于姑蔑。”战国时(前334年),楚伐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越亡。
秦朝设置郡县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 221),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于今浙江地置诸暨、乌伤等十余县,现东阳境域属乌伤、诸暨。西汉属扬州会稽郡
西汉时增设州(刺史部),现东阳境域属扬州会稽郡乌伤、诸暨。东汉兴平二年(195)至2023年
东汉兴平二年(195),析诸暨置吴宁县,为东阳建县之始,属会稽郡,隶扬州。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吴宁县)其地在乌伤(今义乌)暨阳(今诸暨)间,境域未见其他文献记载。
隋朝废吴宁县后,地入诸暨,分五乡入乌伤。
唐垂拱二年(686),再度立东阳县后,地含义乌县东冲要地及废吴宁县故地。
民国 28年(1939),析建磐安县,东阳划入磐安最多。1955 年,玠溪乡划归嵊县。1958 年,磐安并入东阳后境域大增。1967 年,岭北人民公社划归诸暨县。
1983 年,磐安县复置,东阳增划岭口、玉峰、尖山、胡宅4乡给磐安。此后,东阳境域未再变化。
县级行政区划演变
吴宁县
东汉兴平二年(195)设吴宁县,县治在水门村(今歌山镇金家村一带)。隋朝开皇九年(589)废县,分五乡入乌伤。历时394年。东阳县
唐垂拱二年 (686) 再度置县,以旧时东阳郡名为县名,县治设今吴宁街道东街1号。
首名东阳县,历时224年。东场县
后梁开平四年 (910) 年始称东场县,历时89年。县治设今吴宁街道东街1号。
复名东阳县
宋咸平二年 (999) 复名东阳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名称一直沿用至元、 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88年,历时989年。其间东阳县治,除抗日战争时期(民国31年至34年)迁湖溪、马宅外,至2003年9月,县治设今吴宁街道东街1号,历时1314年。东阳市
1988年,东阳县改东阳市。2001年 10月,撤销吴宁、 横店、李宅、上卢、大联5镇,分设6街道,中心城区扩容。
2003年10月8日,市政府办公地址从吴宁街道东街1号搬迁至江北街道江滨北街18号,至今未变。
乡镇村区划变迁
乡里制
隋唐行政区域设置行“乡里(坊、村)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县之郭内为坊,郊外为村。一乡管辖500户左右。
唐垂拱二年(686),辖39乡。后调整为34乡:石室、升苏、通义、东场、斯孝、梵德、孝德、怀惠、清俗、永宁、永泰、万岁、灵泉、玉山、瑞山、招贤、孝顺、惠化、怀风、乘骢、孝义、龙池、兴贤、载初、灵岩、仁寿、桐山、惟中、双支、怀德、甑山、西部、太平、甘泉。
宋咸平四年(1001),改34乡为14乡:石室入升苏;通义、东场入斯孝;梵德入孝德;怀惠、清俗入永宁;永泰入万岁;灵泉入玉山;瑞山乡不变。招贤入孝顺;惠化、怀风入乘骢;孝义、龙池入兴贤;载初、灵岩入仁寿;桐山、惟中、双支入怀德;甑山入西部;太平入甘泉。都保制
宋熙宁四年(1071)东阳行保甲法,改乡、里为都保制。乡各有都,都各有保。10家为一保,50家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
元代又以50家为社。14乡无改,设68都。
乡都图
明代,全县分城厢、14个乡辖68个都。隆庆年间(1567—1572),全县为186图,其中县城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隅,设6图;乡村分68都,180图。
升苏乡:县东,辖1—3都。
斯孝乡:县东,辖4—7都。旧名敦孝,后改为斯孝。
孝德乡:县东,辖8—11都。旧名孝义,先改德化,后改孝德。
永宁乡:县东北,辖12—18都。
永寿乡:县东,辖19—24都。旧名万岁,后改万年。
玉山乡:县东,辖25—31都。
瑞山乡:县东南,辖32—36都。辖安文,原名惠化。
孝顺乡:县东南,辖37—41都。
乘骢乡:县南,辖42—46都。
兴贤乡:县南,辖47—52都。旧名松山。
仁寿乡:县南,辖53—57都。
怀德乡:县西南,辖58—63都。
西部乡:县西,辖64—65都。
甘泉乡:县北,辖66——68都。
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施行城、镇、乡自治。城厢为城,乡间人口满5万者为镇,不满5万者为乡。有城、镇、乡14个(永宁、永寿两乡合并为宁寿镇,余沿旧乡建制)。乡镇保甲制
民国21年(1932)实行乡镇自治。基层行政沿袭四级制,即区、乡或镇、闾、邻。5户为邻,5邻为闾。全县分8个区,410个乡镇,4639个闾,21862个邻。
民国24年(1935)3月,实行乡镇保甲制。改闾邻为保甲。
民国28年(1939),实施新县制,县下为区、乡或镇、保、甲四级制。
民国32年(1943)底,有5个区,64个都乡镇,791个保,9129个甲。区、镇、乡、村制
1949年5月15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废保甲制,设区、镇、乡、村。1950年底,全县有11个区,124个乡镇,553个行政村。1983年7月13日 东阳磐安分设后,东阳县辖吴宁、巍山2镇和城关、六石、巍山、宅口、湖溪、南马、千祥7个区,54个公社,1241个生产大队,7275个生产队。1988年底,设区5个,直属镇5个,建制镇9个,乡32个,办事处10个,行政村1279个,居民委员会8个,村民小组7088个。1992—2023年行政区划
1992年5月13日,实施“撤区扩镇并乡”。撤上卢、佐村、湖溪、千祥、南马5个区,巍山、画水2个工作委员会,将原53个乡镇(建制镇14个、乡39个)调整为26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8个,乡8个。
2023年底,全县有6个街道、11个镇、一个乡;城市社区14个、农村社区28个、行政村323个。
【参考资料】
《康熙新修东阳县志》
《民国东阳县志》
《东阳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