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痕迹与疏离:冯煊镜头下的家园叙事与城市变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痕迹与疏离:冯煊镜头下的家园叙事与城市变迁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ellechina.com/fashion/news/a63675322/1738766820/

在冯煊的创作中,记忆、家园和归属感成为了重要的主题。由于城市重建的缘故,他成长的地方已不复存在,所有与记忆相关的建筑物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庞大的居民楼和工厂。这一切土地的变化使他感到与故乡的联系被切断。随着他漂泊的生活状态,这份情感上的疏离愈发浓烈。

为了寻找“家”的感觉,他开始在当时所居住的绿地468社区中探索,尤其是在那些即将拆除的废弃住宅中,他被附着尘埃的物件所吸引,这些物件唤起了强烈的怀旧感,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他的图像中,“遗留的物件”和“积累的尘土”,这些细微平常的物质的意义远超平凡,它们不仅传递着细腻的情感,更折射出艺术家对家庭变迁的反思和无可奈何。例如,空瘪的热水袋,散落的塑料花束,亦或是断了线的电话座机,每一个黯然的物件背后,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故事。艺术家依据他的个人经历和思考将这些物件加以组合,并重新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当一个物体被移动时,它会在尘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记是过去生活的残余。当这些图像按特定顺序排列时,无论是包含真实物体的照片还是仅有印记的照片,都将唤起与已知或未知记忆相关的家园叙事。他在项目中将一系列照片按特定顺序排列,但没有提供任何口头叙述。因此,观众可能会从顺序中获得一些线索,但无法看到完整的画面。在他看来,这种模糊和不连续性可以拓宽叙事的可能性。他希望观众在观看这些照片时,能够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叙事中,将记忆的焦点从时间背景转向经验背景,从而使叙事有机会重新注入个人情感。

作为一个旨在引起共情的视觉项目,他凸显了图像的无声力量。视觉上的光滑表面反射了我们的目光,拒绝我们的深入,但允许开放的叙事演变为更为深刻的个人自构故事。通过艺术家的镜头,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快速发展的城市环境中逐渐消逝的记忆。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物件,艺术家的作品还记录了他对社区转变的探索和深入理解。通过使用大画幅相机,他拍摄了成都绿地468大厦周边正在经历快速建筑与社会变迁的社区的生活状态。受Stephen Shore拍摄方法的启发,他使用梯子进行拍摄,梯子象征着他在生活中的两种视角:一方面是高处俯瞰的城市景观,另一方面则是与居民站在同一水平线的共鸣。这种高度的对比使得作品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同时也在情感上引发观众对自身生活的反思。这种实践方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表现,更展示艺术家在地实践的重要性。

作为建造了超越十年却还未完工的摩天大楼,绿地468大厦的建设象征着现代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在无形中撕裂了这片地区的生态与社会结构。随着建设的停滞与周边环境的变化,这一建筑项目不仅未能如愿以偿,反而成为了地方居民生活的巨大负担。艺术家通过大画幅相机对细节的捕捉,揭示了这一后现代建筑与周围传统乡镇生活之间的对立,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一方面是典型的西南乡镇的荒凉,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建筑群的繁华。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通过距离的把控,刻意保持与摩天大楼的疏离感,强调了现代建筑所带来的视觉霸权。这种疏离不仅是对建筑物的物理距离,也是一种情感上的隔阂。乡村与自然的存在,似乎只在居民的怀旧中得以延续,或是通过某些象征性符号被唤起。这样的表现手法不仅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和当地历史的遗忘,更是对当代人生活状态的深刻批判。

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冯煊以他特别的艺术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我们展现一个细致与丰富的艺术世界,通过对记忆的再构建与对城市化的重新审视,他的作品中引发了观众对自身生活的思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能够停下脚步,回望过去,重新审视我们与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他的作品无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记忆碎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