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学森学校:全方位保障、系统化设计 创设普适化的科学教育新样式
杭州钱学森学校:全方位保障、系统化设计 创设普适化的科学教育新样式
在钱学森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浙江省杭州市钱学森学校(以下简称“钱学森学校”)不断完善科学教育实践模式,积极探索构建课程体系,力图将课程建设、学生活动、教育评价等深度融入科学教育,让科学家精神在校园内熠熠生辉,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试点学校。
科学课程体系创新 “顶配”师资强化保障
学校成立了科学教育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科学教育的战略规划、决策制定、协调推进及监督评估。为确保科学教育的有序高效,学校精心制定了科学教育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蓝图。
在资源投入上,学校不遗余力,建设了多个专业及移动实验室,配备了尖端实验设备与教学工具。此外,学校还促进了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进虚拟实验室项目,以VR技术替代危险、有害或对实验条件要求高的实验,为学生提供“试错”空间。通过AI优化实验方案,拓展科学认知边界,实现实验教学方式的革新。
人工智能实验室。校方供图
VR虚拟实验室。校方供图
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人才引进、专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为科学教育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除了校内师资建设,还引进校外资源,率先设立科学副校长,年级科技辅导员,甚至有的班级也有科技辅导员,将科学的小课堂链接大社会。
在课程构建上,学校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确保科学课程的全面覆盖,并凸显科学课程在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中的核心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注重多样性与创新性,巧妙融合地方特色与校本资源,推出了AI机器人、趣味编程、3D设计与制造、实验探究等丰富多样的科学技术课程。除了作为学科的科学,还有非科学学科里的科学教育,做好科学+,如科学+数学,科学+艺术等,增强更多学科学、用科学的机会。
此外,学校在钱学森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初步形成独特的“1211”科学教育实践模型,学校还特别以钱学森先生的诞辰日确立为校级永久纪念日——“12·11钱学森日”。
100%落实教材内实验项目 打破科学教育“围墙”
学校注重实验教学的规范与创新,将实验教学纳入校本教研体系,定期组织科学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讨活动,并通过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加强实验教学交流。学校自行设计并制作了实验展示车,确保所有教材规定的实验均得到100%落实,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动手实验机会。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高标准科学实验室。校方供图
学校积极拓展科学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学校有建在校内的钱学森科学馆,依托科学馆宣传钱学森事迹,宣扬科学精神。学校还拥有设立在中小学的院士工作站——张景中院士工作站,学校还是华东师范大学亚洲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基地学校,依托院士和基地学校资源,开展数学与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活动。
张景中院士做报告。校方供图
学校还开设了“森森讲堂”,邀请科学家、技术专家等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精彩的科普讲座与互动交流,刚刚在2024学年第二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当下热门的宇树科技团队就带着上过春晚的机器人来到我们学校,开启了开学的第一课。组织“寻访科学家”系列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前沿技术与领军人物,感受科学魅力。此外,学校还与多家教育科技公司建立紧密联系,推进AI智能的教学应用,将硬核的技术恰当地应用到当下的教育教学中。
“森森讲堂”科普宣传活动。校方供图
同时,学校还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家庭实验和科学项目化实践,将真实情境融入科学课堂,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的乐趣,提升科学素养。
常态化测评实践探究能力 探索“科学+”多元活动
在评价方式上,学校积极探索纸笔测试、实践能力测评、项目化作业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为科学教育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促进科学素养与德育、体育、美育及劳育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比赛。校方供图
学校构建了分项等级评价模式,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及“探究实践”五个维度对学生实施全方位过程性评价。将实验教学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测评,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学校还启动了《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试项目》的实践探索,本研究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为基础,以国际已有的科学素质测评框架和工具作为参考,结合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心理发展特点,构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测评框架,开发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在线测评工具,为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测评提供新的有效路径。目前项目已进入试测阶段,填补了同类研究项目的空白,以“教学评一致”的方式全面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