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遇冷?老一套可以加点新味道
家访遇冷?老一套可以加点新味道
新学期陆续开启,关于班主任家访遭拒绝的话题引发热议。上海就有班主任吃了“闭门羹”,家长一句“不方便”,让家访这事儿直接上了热搜。
家访并非简单的“登门拜访”,而是教育者与家庭之间建立信任、传递关怀的重要纽带。传统家访中,教师通过走进学生家庭,捕捉课堂之外的成长密码,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曾经,一位班主任在家访中发现,总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学生,原来每晚需在父母的小餐馆帮忙至深夜。可见,家访对学生学习环境、家庭互动模式的深度洞察,是电话和微信消息无法替代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方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边界感难以把握。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家访在部分家长眼中已然成为一种打扰甚至是打探。一方面,接待家访需要协调时间、打扫卫生,甚至让无关亲友“暂避”,这种“表演性接待”让家长身心俱疲。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担心家庭情况被老师打了“印象分”,导致孩子在校遭到区别对待。
工作流于形式。部分家访沦为“打卡任务”,老师拿着既定提纲进行提问,随后让家长填表、签字、合影。整个流程看似规范,却与家访增进家校之间深度了解、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目的背道而驰。当沟通沦为流程,既缺乏实质意义又徒增尴尬,信任自然流失。
教育的温度不在“门里门外”,而在心与心之间。家访的核心并非“物理空间”的进入,而是“心理空间”的抵达。家访如何破局?不妨给老一套加点新味道。
革新形式打破空间局限。近年来,各地已围绕家访形式做了不少创新探索,如“咖啡厅家访”“校园茶话会”“云家访”等。家访的场地并不局限于家庭,家里不方便去,可以在学校、咖啡厅、茶室等公共场所进行,或者在技术赋能下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当一杯咖啡、一次视频、一场主题讨论都能成为抵达真心的路径,教育的温度便不会因一扇紧闭的门而消散。
改进内容回归沟通本身。家庭不是教育展柜,教师既需克制“窥探欲”,在家访中聚焦成长的核心问题,还需要明确家访是为孩子的成长赋能,而非为学校的管理服务。家访前,教师可通过问卷收集家长关切,邀请有同类需求的家庭共同参与,降低个体压力。同时,制定个性化家访问题清单,并提前准备解决方案,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无效沟通,通过建立专属家访台账,为学生成长提供精准“画像”。
重构机制促进家校共育。家访活动是家校协同育人路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当隐私意识与教育责任冲突时,答案不在“取消家访”或“强制入户”,而在于重构家校关系的底层逻辑。比如,杭州推出的60条“家访攻略”中提到,要结合学生特点,与家长沟通需要家校配合的工作,共商育人策略,可与学生共同商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与生涯规划。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我教你听,而是共同寻找答案。面对家访遇冷的困境,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探寻全新的切入点,从而有力地推动家校合作朝着更深层次迈进,形成爱与教育双向奔赴的温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