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朦胧诗”的诗艺探索:一代人的精神印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朦胧诗”的诗艺探索:一代人的精神印记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3457062_121119375

“朦胧诗”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中国诗坛的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人。《“朦胧诗”的诗艺探索》一书,深入探讨了“朦胧诗”的诗歌内涵及其独特价值,为我们理解这一文学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一提起“朦胧诗”,人们往往就会想起顾城的这句诗。“朦胧诗”与传统诗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都形成对照,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一代“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在当年受到热烈追捧。这群“青年诗人”,既包括各种“知识青年”小圈子中的北岛、芒克、多多、根子、方含、食指等,也包括集结于民刊《今天》周围的舒婷、江河、顾城、杨炼、田晓青等,还包括集结于“青春诗会”的梁小斌、王小妮等,以及来自“贵州诗人群”的黄翔等诗人。虽然他们的具体生活境遇各有差异,但他们都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见证了时代的动荡与变革。

“朦胧诗”的“朦胧”一词,最初来自章明一篇题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用以批评“读不懂”的诗的文章,起初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而经过80年代初开始长达10年的“朦胧诗论争”及《朦胧诗选》的大量发行后,“朦胧诗”逐渐成为一种代称,不再指涉褒贬。“朦胧诗”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它以“叛逆”的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文学界的激烈讨论与读者的热烈反响,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李泽厚曾谈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潮著作开始大规模的译介进入中国,文化艺术思潮也进入一个以反叛和个性解放为主题的创作高潮”“朦胧诗是代表”。

虽然时至今日,“朦胧诗”在当年受到热烈追捧的盛况或许已不可能重现,但由盛转衰并不意味着它的彻底衰亡。“朦胧诗”掀起的浪潮虽已成为历史,但“朦胧诗”并没有被忘却,许多经典的诗句甚至被纳入基础教育之中,依然为处于各种年龄阶段的人们所熟知。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北岛

《“朦胧诗”的诗艺探索》一书,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与“朦胧诗”诗歌文本之中,探索“朦胧诗”的诗歌内涵及其独特价值。书中选取具代表性的“朦胧诗”诗歌文本,以其为重心,同时将诗人自身与时代亲历者的相关表述纳入考量,结合相关的文学及社会学理论,探索“朦胧诗”是如何通过“朦胧”这一特质,在反映“不谐和性”的同时寻求“一体性”的建立,在既强调自我,又希望为“一代人”代言的诗歌表达中反映时代意识,记录“一代人”的精神印记。


《“朦胧诗”的诗艺探索》所指的“一代人”,既指向“一个时代”,亦指向这个时代的“人”,因此,对“一代人”精神印记的记录与反映,既描述出由人所组成的一个时代的剪影,亦表现出组成这个时代的人的群像。这种对其“反映”价值的关注,并非简单地寻找其中所表现出的“一代人”的共通点,而是通过关注诗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诗人与其所处诗歌团体的关系及“朦胧诗人”这一群体在时代中位置的寻求,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以期构建出相应的时代截面。

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海子

从某种角度来说,“朦胧诗人”们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斗争精神,就像顾城在形容自己时曾谈到的,“老向着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高喊前进”,他们与“历史”斗争、与主流话语斗争,乃至与自身斗争,在轰轰烈烈的斗争之后,又眼看着其斗争的意义逐渐被消解,被遗忘,而他们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或许只是存在于幻想世界中的一种乌托邦式理想,虽然可以将其寄托在现实中的某些具体目标上,却终究不能与现实存在画上等号。随着“新生代诗”的崛起,“朦胧诗”时代的结束也是时代发展使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朦胧诗”价值的结束,或许,这种堂吉诃德式的精神,正是直至大浪淘沙的今天,“朦胧诗”仍自有其魅力——不是作为一个历史名词,而是作为诗歌本身——仍未被人们所忘记的重要原因所在。

同时,由于“朦胧诗”表现出在统一的价值体系被瓦解之后,“一代人”对共同意义的寻求,及其内部彼此之间不同价值理念的冲突,而在当今日趋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不同的“自由”,不同的价值理念之间产生隔阂甚至冲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朦胧诗”中个体与时代关系的研究,或许也能给当代诗歌创作及发展带来一定的思考与启示。

《“朦胧诗”的诗艺探索》
余阳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3年12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