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家居建材卖场深陷"闭店潮"压力,该如何转型寻找出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家居建材卖场深陷"闭店潮"压力,该如何转型寻找出路?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14827.html

家居建材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红星美凯龙到居然之家,从宜家到阿里旗下的homearch,多家知名家居卖场相继关闭门店,引发行业关注。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习惯的转变,传统家居建材卖场如何转型求生?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这一行业痛点,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家居卖场频现闭店

近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将红星美凯龙的长期主体信用评级从“BB”下调至“B+”,展望负面,同时将其未到期的有担保优先无抵押债券评级从“BB-”下调至“B”。标普表示,红星美凯龙的母公司需在2022年和2023年偿还约100亿元的公司债。由于母公司依赖出售子公司的未来利润分成和非上市板块的资源来满足自身流动性需求,因而可能出现执行风险。此外,红星美凯龙还可能面临房地产行业放缓给公司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限制其改善杠杆和流动性的能力。对此,标普认为,红星美凯龙已恶化的杠杆水平不太可能在未来两年内恢复。据红星美凯龙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其总负债达776.7亿元。

此外,家居卖场另一巨头居然之家近日也因一则闭店通知受到关注。居然之家公告称因疫情原因导致亏损严重,经集团慎重决定,居然之家北园店于2022年7月31日正式停止营业。据了解,居然之家要求业户7月31日之前(5天内)完成摊位内所有货物、设施、物品的撤场。

高昂的租金以及每况日下的市场环境,导致许多家居卖场的退租率越来越高,并且业绩连年亏损,最终因此而关门倒闭的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多个家居卖场巨头包括宜家家居、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阿里旗下homearch等,均出现了闭店情况。

宜家上海杨浦商场于今年7月初关闭。开业仅两年时间,总面积约8500㎡,是宜家在中国的首家小型商场。

宜家贵阳商场已于今年4月1日关闭。该商场于2019年10月开业,整体营业面积约3.3万㎡,提供超过9000种家具及家居用品,48间家居展间。

这也意味着,全球最大的家居卖场宜家家居,仅今年上半年就宣布关闭了两家门店。

红星美凯龙南昌红谷滩店8次停电令商场经营户“被停业”,拥有8万平方米(4层楼)的红星美凯龙红谷滩店在正常经营时间内,多次停电,令商户无法正常经营。据卖场解释称,卖场是封闭式建筑,白天也需要照明才能正常经营,只要一断电,门店就处于“被停业”状态。

阿里旗下homearch重庆店于今年7月15日停止营业。开业仅半年时间,该店跨上下3层的门店总建筑面积6000㎡,店内陈列囊括超过100个品牌,10000多件家居商品。

西安大明宫建材家居批发基地市场于今年4月实施拆迁。该市场占地2200亩,总建筑面积为100万㎡,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建材家居产品零售和批发基地。目前,大明宫陶瓷区以及灯具区已全部完成拆除清运工作,其中陶瓷区涉及275户388间商户,灯具城占地10.29亩,涉及商户124户。据了解,该市场将搬迁至西安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高陵智能家居总部基地。

这些只是记录了超级大卖场,多个地方的,区域小卖场并未统计在内。

到底是谁杀死了家居建材卖场?

根本的原因是当下家居消费市场环境的改变:全装修时代来临、90后家装消费者的偏好转变、家居消费本质是低频消费、房地产热潮减退、疫情反复影响等。

另外,家居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前传统线下渠道,转变为线上+线下,小红书、抖音、公众号、快手等线上平台在分流,整装、整家定制等都在抢夺流量。

卖场闭店背后都显示出传统家居建材卖场线下流量遭遇的挑战。

门可罗雀。用这词形容现如今国内大部分家居建材卖场的经营状况,可能再合适不过了。

从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近几个月的“人气指数”值同比下跌26.92点(4月)、同比下跌105.88点(5月)、同比下跌105.59点(6月)、同比下跌105.59点(6月),同比下跌103.59点(7月)可见,线下建材家居卖场客流减少的情况越来越严峻。

而线下卖场流量遭遇困境,最受伤的就是里面的经销商了。

近年来,由于线下建材卖场一直人气冷清,很多涂料门店都杠不住压力被迫关门或者搬迁。有经销商反馈,尤其是自疫情年以来,各地家居建材卖场门店可谓是“进一个死一个”。有些家居建材市场甚至小范围内改成了综合性招商(如花鸟鱼等)。

穷则思变,在传统门店流量下滑、渠道萎缩、业绩不振等新常态下,开始转型。

传统建材家居卖场转型在即

面对C端,装修卖单品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来若想把瓷砖、木地板、卫浴等建材产品卖给消费者很难,因为,客户装修房子直接选择全案完整的整装家了。就跟汽车零部件一样,汽车玻璃、离合器、发动机等等绝不会卖给老百姓,这些汽车配件都是供应给汽车生产厂家和汽修厂的。

所以说,过去装修以客户为主导,所有的建材产品为了迎合消费者,树立了强烈的品牌传播意识,从而更好地区别于其它同类产品。随着装修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客户越来越多选择具有极强品牌价值的整装公司,打包购买一个完整的家,装修则以装饰公司为主导。将来的建材产品主要是供给装饰公司来用,客户不再是主流消费群体。

其实,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结果,全国建材家居卖场已经很难碰到装修业主了,传统建材家居卖场必然踏上变革、转型之路。

传统家居卖场再大,也是一个“药店”,入驻商家摆脱不了卖货思维,卖场也改不了几十年不变的收租模式。若想转型,必须以自营为引擎,带动整个商场的商家参与“共营”,重新规划好业态,做成完整家居,并以装修解决方案为核心,把装修家变得更加专业、更加规范、更加统一。

现在很多整装公司、多品类集成公司、全案设计整包公司等,他们从装修整体出发,打包式计价,至少截流、抢占了家居卖场80%客流量。建材商家陆续从商城撤出,全国60%卖场不变革、不转型即将倒闭。

转型破圈之路如何走?

顾客黏性的新战局

增强顾客黏性,是每一个家居品牌孜孜以求的目标。

有了黏性,则有了客户的忠诚度与高价值的精准流量。

作为家居流通平台,顾客黏性的强弱,甚至影响平台的成败。当前的龙头商场们,陆续采用多种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就策略来看,无论是引进一二线品牌商户强化对顾客的号召力、丰富家居品类满足一站式配齐的需求、改进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消费口碑,还是扩大曝光量、提升知名度,并通过先行赔付、交付保障等措施打消买家顾虑,本质上都是围绕顾客黏性做一篇精彩文章。

需要从品类与业态入手解决顾客黏性问题:

一方面,巩固装饰建材、家具、软装、设计、辅材辅料等传统板块的优势;

另一方面发力电器、智能家居、装修、设计等类目,探索大物流批发、精品家居Mall、独立大店、电商平台、创意设计与创客中心、拎包入住等业态,实现家居家装家电一体化;

并且推进全屋智能落地,拓宽业态护城河,进而通过充分满足业主的各种需求,避免顾客黏性的稀释,而是要持续增强。

上述措施的落地,带来的成效相当显著。

商户赋能再加码

作为家居流通平台,业务高速发展的根基有两点,一是顾客量有多少,二是品牌商户有多强。

所以,针对竞争优势突出的家居卖场,普遍做到了三点:

一是品牌效应明显,在本地影响力较大。市民要买家居建材,首先想到某个商场。有了这种首位度的认可,才有了大流量的基础。

二是具备主动获取流量的能力,从以前的小区营销、精装拎包、装修公司、设计师,到现在微信生态圈、今日头条、抖音等线下全渠道的流量抢占,已有成套打法。

三是有能力整合数量庞大的品牌商户,吸引各品类里一二线品牌入驻,既确保客户可以一站式买齐所需优质产品,又能够实现强强联合,共同抢占市场份额。

生态竞争力的时代已经到来

大家居行业的竞争,正从单点竞争,向生态竞争力升级。某个经营环节的优势打造,已不足以赢得全局。只有生态竞争格局的形成,才能应对外来冲击,进可攻,退可守。

何谓生态竞争力?

一盘充满挑战的大棋,从入驻品牌的构成、品类丰富度、购物场景、流量规模、设计服务等全流程入手,把每个要点都提升到较强的水平,实现全链条、各节点互动协同,才能构筑生态竞争力。

十几年的进化与洗牌,大多数家居卖场以经营场所的租赁服务为主业,止步于购物空间打造,而忽略了系统竞争力的塑造,导致在洗牌中出局。

而当下脱颖而出、业绩表现出色的家居商场,普遍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的能力,使得在客户获取、知名品牌入驻等方面保持领先优势。

最后

新常态下,家居建材卖场原有的经营模式都面临着残酷的挑战,要想在未来发展得更好,就要不断调整、升级,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变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