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兴颂(含序)
大唐中兴颂(含序)
《大唐中兴颂》是唐代文学家元结创作的一篇颂文,通过叙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以及唐王朝的复兴,展现了唐王朝历经艰难后再次走向中兴的历程。文章语言古朴浑厚,富有历史的凝重感和庄严感,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大唐中兴颂(含序)
唐·元结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令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于千万年。”
注释
噫嘻(yīxī):表示悲哀或叹息。 繄(yī):文言助词,惟。 睨(nì):斜着眼睛看。 旟(yú):古代画着鸟隼的军旗。 攘(rǎng):抵御。 俦(chóu):同一类。 沄沄(yúnyún):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译文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攻陷洛阳,第二年又攻陷长安。天子前往蜀地,太子在灵武即位。第二年,皇帝转移军队到凤翔,这一年收复了东西两京。太上皇返回京城。哎呀!前代的帝王有盛大恩德和伟大功业的,必定会体现在歌颂之中。倘若让(我)来歌颂这伟大功业,把它铭刻在金石上,不是擅长文学的人,又有谁适宜来做呢?颂文说:“唉呀那前朝!叛逆的臣子奸诈骄横,就像昏聩和妖孽。边地的将领滥用兵力,毒害扰乱国家的纲纪,众生失去安宁。天子大车向南巡行,众多官员逃窜藏身,奉迎贼人并自称臣子。上天将要使唐兴盛,就依靠我们的皇上,单枪匹马在北方。独自振臂一呼,千军万马,士兵们奋勇向前。我们的军队向东行进,太子安抚军队,扫荡清除群凶。恢复帝服指日可待,竟然没有超过多久,这是有国家以来所没有的。事情有极其艰难的,宗庙又一次安定,太上皇和皇帝重新欢乐。天地开辟,清除了妖孽灾祸,祥瑞喜庆大量到来。那些凶恶的叛逆之辈,沉浸在老天的恩赐中,生死都应感到羞耻。功劳尊显,忠诚刚烈的名声留存,福泽流传给子孙后代。盛大恩德的兴起,就像高山上升起太阳,万千福泽都承受。能使伟大的君王,声誉广大,并不在于这篇文章。湘江的东西两边,当中正直的是浯溪,石崖和天空一样高。可以打磨可以镌刻,就把这篇颂刻在这里,直到千万年。”
赏析
这首《大唐中兴颂》既是一篇叙事性的颂文,也是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呈现。序文简要叙述了安史之乱的过程以及唐王朝的复兴。正文则以颂词的形式,对唐朝的这段历史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赞美。通过对唐玄宗幸蜀到唐肃宗平乱复辟等一系列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唐王朝历经艰难后再次走向中兴的历程。文中强调了皇上的英勇和功劳,也指出了叛臣的可憎。语言古朴浑厚,富有历史的凝重感和庄严感。整篇作品以宏大的视角,讴歌了唐王朝的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此颂刻于浯溪崖壁,使其流传久远,也成为了后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和文学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