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之脊梁——在武昌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之脊梁——在武昌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2A06RZ500

黄旭华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为国家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2025年2月7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享年103岁。本文通过回顾黄旭华院士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展现了他为国家核潜艇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所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在武昌含泪送别黄旭华院士

这篇纪念黄旭华院士的文章前几日就写好了。我特意晚了一两天发布,就是发现,网上对黄老的缅怀与纪念实在太少,流量甚至是少得可怜,于是我就决定错峰晚些发,想用微小的行动传递一种信号:
不要等到黄老逝世才知道黄老多么伟大;不要等到纪念的那一天纪念一下就继续平淡地生活。一定要时刻意识到这样一位老人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我们这些后人再怎么纪念都不过分。黄老不曾远离,黄老永远与我们同在,黄老毕生心血所打造的国防重器,永远护佑着中华民族,护佑着每一个中华儿女。这样的人,怎能不让我们一次次泪湿眼眶?怎能不让我们加以敬仰?这样的人,就是大写的人,一个伟人。
2月7日下午,突然在新闻里看到黄老逝世的消息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不知不觉中,泪水滴滴落下。2月8日,在“湖北发布”的微信公众号上,我预约了2月9日上午的吊唁。


图为武昌中山路七一九研究所 作者摄于2025.02.09
2月9日清晨,我迎着武昌凛冽的寒风骑车出门,冷风如刀,打在脸上隐隐作痛。然而,抵达悼念现场后,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心头一暖——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场面庄重而感人。我留心观察,发现吊唁者中许多是和我一样的社会友人,不少人还带着孩子一同前来。这些孩子或许还不完全明白黄爷爷究竟为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但他们一定知道,黄爷爷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在孩子们稚嫩却庄重的鞠躬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悄然传承,代代不息。
步入庄严肃穆的大厅,耳边回荡着《送别》的悠扬旋律,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黄老深深三鞠躬,并献上了一束洁白的菊花。那一刻,泪水再也无法抑制,悄然滑落。花海摆成了核潜艇的模样,我想黄老一定很欣慰吧!

结束悼念仪式之后,办公大楼前,黄院士的巨幅画像巍然矗立,仿佛他依然在注视着我们。画像两侧,两株梅花树傲然挺立,寒风中更显出一份不屈的傲骨,仿佛在诉说着黄老一生的坚韧与风骨。大厅的台阶下面,有很多警察井然有序地维持着现场秩序,也有不少记者在进行着直播报道。我还看到一位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老人,我猜测,他应该是黄老生前的同事,言语间满是对这位伟人的深切缅怀与敬仰。离开七一九所大院后,我骑车缓缓返回学校,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黄老的身影、梅花的傲骨、同事的追忆,一幕幕在脑海中交织。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关于黄老的故事,网络上已经很详细了,尤其是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第六期的那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更是讲述得十分详致,因此我特意把原版的图片做成单独一期,发布了出来,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黄老的故事。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

小时候,我常常和爷爷奶奶一起看电视。荧幕上有一位胖胖的、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总是笑容满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老爷子就是阎肃。从那时起,我便深深喜欢上了他创作的歌曲和填词。高中时,我的手机铃声一直是《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歌正是阎肃老爷子的杰作。

最早知道黄旭华院士,也正是通过阎肃先生的一首词: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这首词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第一次认识了黄旭华院士。从此,黄老成为了我精神上的榜样。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黄老的故事始终激励着我,他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想起黄老那句“以身许国”的誓言,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勇敢前行。黄老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感动中国》为黄旭华院士的颁奖辞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对此,黄旭华院士说:“国防科研当中,隐姓埋名当无名英雄的,在这几十年中,我看不只是我一个,有的是!我感觉我是很平凡的,但是核潜艇是赫赫有名的!保卫世界和平,核潜艇是起到大大功劳的。”

是啊,我们没有看错,研制核潜艇,不仅仅是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也是保卫世界的和平。

核潜艇,究竟有多重要?

先说结论,核潜艇是国家安全的终极保障,在核潜艇面前,航母也要逊色。对此,有网友曾深刻指出,航母战斗群的力量足以对一个地区或中小型国家构成威胁,而核潜艇的威慑力则更为深远,它能将威胁的阴影投射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这是因为,无人能够确知,在自己国家的近海深处,是否潜伏着一艘装备核打击能力、在全球海域游弋的“大黑鱼”——核潜艇。即便一个国家的陆地和海上军事力量遭受全面摧毁,只要核潜艇依旧潜行于深海之中,它就保有将对手一同拖回石器时代的恐怖能力。正因如此,核潜艇被誉为“最后的执剑人”,是维护世界和平与战略平衡的关键力量。

黄旭华院士曾在采访中讲解过,导弹核潜艇一般携带20枚导弹,每一枚导弹又有十几个分弹头,每一个原子弹的核打击能力都可以轻易毁灭一座城市。更关键的是它可以覆盖世界任何地方。如果世界上发生了核战争,但如果只要能保留一条导弹核潜艇在水底下,就足以给敌人军事、政治、经济、工业的摧毁性打击。这就叫实行第二次核打击的有效性手段。而核潜艇如果装上了巡航导弹,那它就成了航母的克星,也是大型军舰的克星。因为巡航导弹续航能力强可达一两千公里,而且它贴着海面飞行,隐蔽性又极好,敌人不容易找到。长时间埋伏在水下,神出鬼没,成为移动的导弹发射基地。


所以,核潜艇多么重要?要多重要有多重要!因为,大国底气,从核而来!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一穷二白,造出核潜艇究竟有多难?

中国人要研制核潜艇,赫鲁晓夫听闻后,直言中国人研制自己的核潜艇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简直异想天开。面对赫鲁晓夫的轻蔑与挑衅、面对美帝和苏联的技术封锁,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中国人民的豪情是炽热的,但问题也是客观的:

首先,没人见过核潜艇。

当时的黄旭华还以为所谓的核潜艇,不过是把中间切开加入核反应堆,但实际接受研制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想法太天真了,核潜艇不仅要加入反应堆,还要解决整体的技术配套问题,才能够实施导弹发射,关键是没有任何核潜艇的模型可供借鉴。甚至所有技术人员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究竟长什么样。

另外,核潜艇的技术难度超出想象。

一副扑克牌大小面积的钢板所承受的水压要达到一吨多,而核潜艇长达100多米,所承受的水压可想而知。任何一个钢板不合格、任何一条焊缝质量有问题、任何一个设备接受水的压力强度不足、任何一个阀门封闭不足,就会导致艇毁人亡。最直观的讲,只要渗入一滴海水,在巨大水压作用下,就好比子弹一样的射进艇内。

第三,没有合适的工具。

在没有计算机没有电脑的年代,能够使用的工具只有中国古老的算盘和计算尺,用珠算、笔算等最原始的方法计算天文量级的数据,用秤砣一磅一磅的过秤,愣是要用这种方法测量出舰艇的重心。黄院士讲,计算海量数据,还要分两批人一起算,只有当两批人算的结果是一样的时候,才能使用计算数据,一旦出现不一致,就说明不是你错就是他错,那就只能再用算盘把海量的数据再重新计算一遍。多少人、日日夜夜干了多少天,才得出一个数字。

但是,为了计算潜艇的重量,使用的工具是磅秤,老一辈科学工作者愣是靠这种最原始的办法,计算出了重达四千吨的核潜艇的重心和浮心,以实现航行中的自由升降。

黄旭华院士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中说:骑驴找马是一种方法,驴没有马跑得快,但骑着驴先上路,一边骑一边找;如果连驴都没有怎么办?那就迈开双腿,也要上路,绝不等待!


黄旭华院士称,我并不懂“核”,因此我并不算是核潜艇之父。“如果给这个工程找一个父亲的话,P同志就是一位,他解决了核堆的问题”。P同志就是彭士禄院士,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建立者彭湃烈士之子。彭士禄先生是“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先生是核“潜艇”之父,黄纬禄先生是核潜艇“导弹”(巨浪)之父,赵仁恺先生是核潜艇“动力”之父。这些人都是核潜艇之父,都是伟大的科学家!除了这些科学家,还有来自军队系统的将军、负责整个工程的行政人员,黄老说,他们都做出来“父亲式”的付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再大的困难都难不倒伟大的中国人民。


我国研制第一代核潜艇的4位总师,从左到右为: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一百年前的一群年轻人究竟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一个人的归途就是一个民族的星辰大海

有为而有名的人生,这些人是赫赫有名的,得到鲜花与掌声的;但有的人甘愿就愿意当一辈子无名英雄。功劳赫赫但默默无名,有功而无名。但他们的默默无闻,却是那么震耳欲聋,他们的赫赫无名铸就了一个国家最硬核的底气。

看到一句评价钱老的话,令我感慨万千:“一个人的归途就是一个民族的星辰大海。”这句话不仅是对钱老一生奉献的崇高礼赞,更是对无数像他一样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科学家们的深刻写照。钱老的夫人蒋英对她儿子说“船到岸登陆时,如果有人伤害你爸爸,我会为他挡子弹,你也要为你的爸爸挡子弹”,这是一种何等的大义?这是一种超越亲情、超越个人生死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当。而当1988年核潜艇进行极限深度下潜实验时,黄旭华院士毅然说出“我也潜下去”,这又是怎样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气概?这种气概,不仅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奉献。

这些伟大科学家的义利观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在大义面前,选择小家还是国家?答案不言自明。个人的得失、家庭的利益,在国家的独立与富强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若国家不能独立,不能富强,千千万万个小家在这片土地上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星辰大海,星辰与大海,从“二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弹道”、“邓于方案”、“水滴型核动力潜艇”、“东方红一号”……有了这些,共和国才真正拥有了星辰大海。因为,共和国不是建立就拥有星辰大海的,正是这些人让共和国真正拥有了太空、蓝天、陆地、大海,他们用毕生的心血从海陆空全方面地护佑着孱弱的共和国站起来,也守护着世界的和平。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脊梁,就是这些人给的!

一百年前,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不谋而合地决定一起干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让中国人的腰杆子能够挺起来。

当王进喜在北京看到公共汽车的煤气包而流下眼泪,当邓稼先来到罗布泊不惧核辐射寻找爆炸碎片,当郭永怀坠机时刻都不撒开臂膀保护国家机密,当黄旭华告别亲人而登上了荒凉的葫芦岛,当孙家栋开始仰望星空、当于敏匍匐身体跪在草稿纸之间昼夜计算……

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年轻人为共和国的站立,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健康、付出了生命,他们就只想着一件事:让中国人的腰杆子,挺起来!


杨振宁在一篇深情缅怀邓稼先的文章中写道:“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一首歌曲作为主题曲,这首歌便是《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歌词

对国家的忠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院士常说:“对国家的忠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这种忠诚,并非古代对君主的愚忠,而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研制大国重器,正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让他们不再受帝国主义的威胁,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黄旭华院士最常谈起的一段话:“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关键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下去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黄旭华院士生前最爱的一首歌《祖国不会忘记》: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赫赫而无名,仔细一想,黄旭华院士的一生不也正像核潜艇一样吗?深潜、无名,但却掌握了一个大国向前航行、激流勇进、越过惊涛骇浪的重心。为国隐姓埋名,为国深潜,却让共和国挺起了最硬的脊梁。黄老就是这样的人。黄旭华院士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谨以此文,向黄旭华院士致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国之脊梁——在武昌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